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一支粉笔,三尺讲台。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坚守教育初心,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本领,用心用情呵护引导孩子们健康成长,为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教育强国作出了贡献。近日,本报记者走近8位全国特岗教师代表,聆听他们扎根乡村、潜心耕耘的故事,感受他们的坚守和力量。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广泛凝聚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力量,在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2025年全国“最美教师”。
记者从教育部获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20年来,已累计为中西部地区22个省份、1000多个县、3万多所农村学校选聘教师118万人,推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迎来新学期,很多家庭关注校园餐饮安全。在9月9日召开的市场监管总局例行发布会上,市场监管总局新闻发言人介绍,今年开学,市场监管部门紧盯三大重点:“一看”“二查”“三督”。
我国共有专任教师近1900万人,广大教师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支撑起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本版推出特别报道,走进总书记曾考察调研过的学校,回访总书记曾勉励过的教师,倾听他们立德树人、启智润心、坚守讲台的动人故事,也向所有扎根在大江南北、奉献在教育一线的教师表达由衷的敬意。
羽毛球世界冠军成为高校老师,拼搏精神在大学校园继续闪耀;90后老师创编上百种操舞,领着孩子们挖掘大课间的快乐;乡村教师坚守大山10多年,用小篮球托起山里娃的大梦想……第四十一个教师节,我们走近体育老师们,感受他们的风采与奉献,向他们致敬。
新学期伊始,生态文明怎么讲?小学生领到新教材、走进科普馆,还能参与环保实践活动;大学生上好专业课、到野外观测,积累知识的同时,生态文明素养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一堂堂生动的生态文明教育“开学第一课”,不仅把一颗颗绿色种子播撒进学生心中,也是推动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生活的重要途径。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推行更富成效的学习方式。当前,“人工智能+教育”正快速进入校园,改变着原有的教学模式。应用人工智能,课堂有哪些新场景、教学有哪些新变化、学生有哪些新体验?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9月6日下午,“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第七届北京市大中小幼教师讲述育人故事展示交流活动”在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举办。此次活动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主办,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承办。16名大中小幼教师将作为首都教师的杰出代表,登上全市教师集中交流展示活动的舞台,讲述、分享他们的育人故事。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规定,每年9月为全国科普月。9月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首个全国科普月有关情况。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冯身洪表示,我国正处在加速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成科技强国的关键时期,面对重大时代课题,科普工作应承担更重要的职责使命。
9月4日上午,北京景山学校报告厅内座无虚席,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原副会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原馆长、常州大学红色文化研究院院长朱成山教授,应邀为北京景山学校4000多名学生带来新学期第一堂思想政治理论课——《勿忘国耻、庆祝胜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发奋读书》。
2025年9月1日晚8点,由中宣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教育部联合主办的《开学第一课》在央视综合频道准时播出。常州大学朱成山教授作为特邀嘉宾,在节目中以“历史守护者”的独特视角,为全国青少年生动讲述了南京大屠杀那段不容忘却的历史。
以生物多样性为灵感,文创开发团队耗时半年多修改设计、打磨样品,今年推出包括“首席体验官”在内的3款“自然守护者”系列徽章。其中,“野生动植物保护员”徽章以金斑喙凤蝶为造型,翅膀饰以瓦韦、狗脊等蕨类图案;“护林员”徽章则融入竹子、溪流、白腿小隼和苦槠树等元素。
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近日批准发布《中小学生午休课桌椅通用技术要求》(GB T 46016—2025)国家标准,将于2026年2月1日正式实施。该标准根据学生身体发育特点,从设计、生产、检验、使用全流程作出规定,让午休课桌椅更舒适、安全、耐用。
从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获悉,近期,广西人工智能学院获批组建成立。该学院由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牵头,联合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共建,广西相关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积极参与。学院每年将招收30名博士研究生、300名硕士研究生,以及一定数量的东盟留学生进行培养,三年达到约1000人的规模。
记者近日从安徽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安徽着力建设高质量学生资助体系,坚持推进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实现了“所有学段、所有学校、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安徽省学生资助项目已达25项,构建了“奖、贷、助、补、免”全方位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8月31日上午,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原副会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原馆长、常州大学红色文化研究院院长朱成山教授,应邀为南京外国语学校明远初中、明远小学等20多所中小学校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部分大学生带来新学期第一堂思想政治理论课,题目为《勿忘国耻国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发奋读书》。
国家助学贷款按申请地点分类,可分为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两类。目前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已成为国家助学贷款的主体,是指学生在入学前的户籍所在地办理的信用贷款。由国家开发银行承办的2025年度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受理工作在各地已经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