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北京市积极深化市属高校分类发展改革,系统规划高校分类发展项目和交叉学科平台建设项目,推动资源的统筹配置。这是一场生动的改革创新实践。通过分类发展改革,不仅推动高校找到适合的“赛道”,办出特色和水平,也进一步激发了广大高校的主观能动性,让发展目标更准、发展劲头更足。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聚焦中小学科学教育重点工作,提供了具体实施路径,提出了明确意见建议。针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科学类课程教师等不同主体,分别明确了工作内容。
东西部学子同上一堂课、国内外学生同时参与讨论、“人工智能+”课程在各大高校“上新”……教育数字化释放教育发展新优势,一根网线消弭数字鸿沟、数字技术推动国际交流,数字化不断“刷新”传统学习场景,数智时代的全新教育体系正加速构建。
当前,人工智能已是世界各国的科研热点与竞争高地,正深刻推动教育变革创新。2020年开始,北邮在人工智能学院开设通识课。这5年,课程已从一门课发展到一批课,覆盖群体从一个学院扩展到整个学校再到市属高校,在培养学生人工智能素养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做出有益探索。
从校园“小课堂”,到社会“大课堂”,近年来,朝阳区坚持开放办教育,充分调动各方资源,持续提升区域教育水平。截至目前,朝阳区组建21个中小学教育集团,持续推动特色办学,推动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全区。
1月7日,以“数智时代教育·学习资源共享与创新”为主题的第十五届网络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工作研讨会暨2024年度工作会在成都召开。本次会议由国家开放大学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主办,成都开放大学承办。
一节40分钟的课,备两次课至少需要两三个小时,但效果显而易见。以往学习制作中国结时,学生经常编错。直到自己闭上眼睛尝试,魏凡才恍然大悟:3根绳子粗细一致,普通人一目了然,但视障学生却很难分辨。于是,魏凡尝试用粗线或者用竹签等硬物代替中间那根线,便于区分,孩子们的兴趣油然而生。
说话间,一场跑步接力赛开始了。“加速!保持节奏!”伏柃霏在跑道旁用双手打节奏,为学生加油。一名学生不小心掉棒了,满脸沮丧,伏柃霏赶上去拍拍学生的肩膀,“没关系,捡起来接着跑!失误很正常,下次赢回来!”在他的鼓励声中,学生奋起直追。不一会儿,师生们围坐在一起复盘刚才的比赛,欢声笑语在操场上回荡。
“课程名额12人,报名的有几十人,我好不容易才抢到名额。”学员李玲说。授课老师龚财容是店铺负责人,已经参与了4次青年夜校授课。从咖啡机上取下容器擦拭、装取咖啡粉,布粉、压粉、萃取、打奶泡、拉花……不知不觉,课程接近尾声,不少学员都做出了满意的作品,青年夜校班主任吴芳松了口气。
教师队伍职称晋升难在许多地区不同程度存在。针对师资队伍“配备难”,2024年,当地进一步按照幼儿、小学、中学、职业及特殊教育5个类型分学段、分类型设置教师高级岗位23个,其中统筹评审高级岗位5个,同比增长67%。最终,3名市区级优秀教师通过职称评审,成功晋升高级教师。
一盘盘绿油油的炒蔬菜端上桌,同学们难掩兴奋:“这是我们自己种的,历时两个多月呢”……浙江大学的一堂思政课上,氛围格外热烈。时间指针拨回两个多月前,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农业试验站内,彼时还有一片片待开垦的荒地。田间地头,13组共110名大一新生手拿耙子、锄头等各式农具,等待上课。
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第二中学是一所规模不大的乡镇中学,校门在一条小路的尽头。1993年至今,学校的博海体育训练队累计为各级专业运动队输送了200多名体育运动员。1000余名山里娃在这里接受了体育启蒙训练,走向更广阔的人生舞台。31年来,这支训练队的队长一直没有换过,他就是乡村体育老师李家周。
让孩子动起来,把课间还给孩子。今年秋季学期起,北京市对义务教育学校课间安排做出调整,原则上将课间10分钟延长到15分钟。5分钟的“微改革”带来了哪些变化,又带来哪些思考?记者近日展开了实地探访。
12月20日—22日,首届教育强区(县、市)政策与规划研讨会在四川成都举行,旨在深入探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教育政策与规划的落实与创新。合阳县教体局党委书记、局长金增龙应邀参会并作主题交流。
近年来,蒲城县教体局紧跟课程改革、高考前沿,围绕教育教学难点、热点问题,抓紧抓实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加强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教学管理,把管理举措细化到课堂教学、常规管理等各个环节,多维度推动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
12月17日,四川省资阳市“新华文轩杯”第一届中小学科学节开幕。科学节包括创意作品模型展示、创意设计方案展示、亲子搭建友谊赛、创新大挑战、思维力抢答赛和科学实验体验共6项精彩活动。活动旨在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日前,教育部完成2024年度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增补工作,共增设40个新专业,其中,中职专业3个、高职专科专业20个、职业本科专业17个,增设数量是自2021年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发布以来最多的一次。
翻开语文课本,“民族心·中华情”演讲稿写作活动设计引导学生抒发爱国情怀,《跨越百年的京张铁路》鲜活呈现国家建设成就,《“两弹”元勋邓稼先》生动阐释科学家精神。在童振宇看来,语文课的目的不单在于教会孩子讲中国话、写中国字,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新生代的国民身份认同和文化自信,做到“润物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