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2023年春节是全国疫情防控政策优化之后的首个春节,众多居民纷纷走出家门,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景区积极打造文旅业态、丰富消费场所,迎新祈福游、乡村旅游、自驾游、温泉游、冰雪游等旅游新产品新业态高速增长。无论是旅游人数、门票收入,还是游玩活动、购物娱乐、出行住宿等,市场需求都释放出积极信号。
职业院校建设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是推进虚拟仿真技术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技术技能实训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有效举措,需要坚持共商、共建、共用,以技术革新赋能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
信息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正重塑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的结构与规模。对于与产业联系最为紧密,在国家技术技能人才梯队培育方面扮演基础性、战略性角色的职业教育而言,数字经济、数字社会的建设,不仅赋予其时代新使命,也使得数字化成为新时期职业教育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重构适应性发展生态、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高质量发展是面对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潮流,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中低速发展新常态、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之际,党中央对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阶段的判断,也是对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目标和新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农业现代化战略目标。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起步之年,准确把握农业现代化的重点任务,对于顺利推进农业强国建设意义重大。
2023年的经济要进一步复苏,大家对此多有期待,首先是期待财政货币政策发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发力。作为主要的宏观政策,财政货币政策如何形成合力,是当前各项政策协调中的一个重点。
中国式现代化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深刻影响着世界现代化进程,蕴含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谱写了一幕幕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是我们塑造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正确处理好一系列重大关系,战略与策略问题就是其中最为重大的关系之一。正确处理战略与策略问题,以战略引领策略,用策略实现战略,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这是战略与策略的实践辩证法。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并就此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这为我国推动基础研究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行方向,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引。
“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语出《吕氏春秋·季春纪·先己》篇。本意是说,古代的明君成就自身,从而成就天下;端正自身,则天下井然有序,强调治理天下者应首先修养自身,身修则家齐、国治、天下平。
青年人是推动创意、创新、创业的生力军,青年的高质量发展对推进城市现代化意义重大。去年4月,1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意见》,要求更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事业要发展,青年首先要发展”的理念。近一年来,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稳步推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宝贵品格,面对新机遇新考验,我们党依靠斗争创造历史,更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夯实青年工作的战略地位,离不开加强对青年斗争精神培育。
日前发布的《2023中国数字经济前沿:平台与高质量充分就业》显示,以微信、抖音、快手、京东、淘宝、美团、饿了么等为代表的平台,2021年为中国净创造就业约2.4亿,为当年约27%的中国适龄劳动人口提供就业机会。去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发布,其中首次标注了97个数字职业,占职业总数的6%。
改革开放多年的经验表明,出口增加给我国带来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扩大了就业,增加了外汇储备,夯实了经济增长的财富基础和抗风险能力,也增强了企业国际化发展能力,成为企业“走出去”的先导。同时,出口也提升了中国品牌的国际影响力,使得“中国制造”风靡全球,促进“中国服务”走向世界。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如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关系到思政课能否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作用。“大思政课”从更加宽广视角拓展思政课的格局,强化思政课与实践的联系,丰富思政课教学的方式方法。我们要把握好“大思政课”的特点,更好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有效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我们党是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始终赢得人民衷心拥护,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做到克己奉公、以俭修身,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三个务必”源于对党的性质宗旨的深刻体悟、对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对党肩负使命任务的深刻把握,对于新征程上全党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不断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我国的社会智库具有民间性、自主性、灵活性与创新性等特点,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多地承担起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中国智慧、赢得国际声誉的时代使命,中国社会智库的国际化发展也日益引发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流通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关联,在国民经济循环运行中发挥着重要基础性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降低物流成本”。这意味着,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要聚焦高效顺畅这个关键点,从而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重要支撑。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与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并不矛盾,二者具有内在一致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从而形成更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
党的二十大科学谋划了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提出一系列重大理论、重大战略、重大决策。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保持政治定力,有助于我们在新征程上用确定性应对不确定性,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巍巍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必须全面、系统、整体加以落实。”这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党的历史经验、顺应时代发展新要求提出的重大政治论断,为我们继续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提供了根本指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