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坚持胸怀天下,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好、运用好的重要立场观点方法,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新突破,为人类发展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必须坚持好、运用好的重要立场观点方法。
数字技术全面赋能文化产业,催生了众多文化新业态。这些文化新业态成为文化产业中具有创新性、成长性的新力量。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强调,要深入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贯彻落实这一重要要求,必然要健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公平和充分就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在把情况搞清楚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有的时候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有的时候又要以小带大、小中见大,形象地说,就是要十个指头弹钢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对于我们做好各项工作、推动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是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既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入推进能源革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就是要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这既是推动我国贸易投资合作提质升级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增强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的必然选择。
新时代新征程,我国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要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环境,依法维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实现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农民主体性能否被激发,事关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效果,直接关系到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也影响着乡村生态振兴、人才振兴及组织振兴的进程。如何激发农民主体性,成为当前及未来全面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
今年3月,新修改的立法法根据党中央精神和实践做法,增加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根据实际需要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深入听取基层群众和有关方面对法律草案和立法工作的意见,通过国家立法形式进一步明确了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地位和作用。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是“六个必须坚持”之一。我们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问题导向,科学认识、准确把握、正确解决新时代新征程上的新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要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努力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成果,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坚持问题导向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创新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是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培育创新人才,孵化高端企业,优化政策支持,为城市创新赋能增势尤为重要。
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推动企业加强基础研究,要重点支持企业特别是科技领军企业向创新链前端攀升,激发各类创新主体协同推动科技进步的巨大潜力,形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澎湃动能。
新形势下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需紧紧围绕畅通循环这个关键,瞄准提升质量和水平这个目标,把握其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把着力点放在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水平开放上,不断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