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近日正式发布,强调要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这是党的二十大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之后,作出的最新具体部署。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美丽乡村”到党的二十大强调“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美丽乡村与和美乡村,一字之变,内涵极丰极深。
德育作为重要的教育形态,在智能时代下既面临创新发展的崭新机遇,亦遭遇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唯有准确“识智”、积极“应智”和主动“求智”,德育方可实现与智能技术的“共舞”。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这为新征程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和重要指引。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赓续民族精神,是新时代的鲜明特征,为我们在新征程上不断夺取新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这为我们稳步推动制度型开放、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稳步推动制度型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无阻。
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六个如何始终”深入阐述“大党必须解决的独有难题”,告诫全党要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其中,第一个就是“如何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一片甲骨惊天下”的殷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拥有包括甲骨文在内的诸多重大发现,展示了中国辉煌历史和中国考古巨大成就,在中华考古史、中国文化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中国考古事业的快速发展,那些被发掘出来的古代遗址、文物遗迹将尘封的历史揭示出来,不断深化我们对历史的认识,清晰呈现中华文明的绚烂底色,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强支撑。
进入新时代,国史研究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不断繁荣发展。面向未来,要牢牢把握国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就必须继续走开放发展之路,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当前,农业现代化依然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体现,农业农村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突出短板。新征程上,要多视角理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明确其多元化目标,建立内外结合的长效驱动机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系统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重大变革,明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强调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百年来,我们党总是能够在重大历史关头从战略上认识、分析、判断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制定正确的政治战略策略,这是党战胜无数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有力保证。
近年来,随着新生物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影响国家生物安全的主体因素增多、变量因素增多、风险危害传导机制发生变化,生物领域和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管体系建设和既有的以管控资本、技术、商品跨境流动的国家安全审查机制体系角色更加突出、功能更加重要,也提出了建设国家生物安全审查制度的新命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重要内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以人民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避免后发劣势的要义所在。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我国工业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转变,基本形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现代化,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工业现代化水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国情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