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网络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为青少年学习、娱乐开辟了多元渠道。与此同时,网络上也充斥着各类不良信息,适合于青少年成长的优质内容总体还比较缺乏。因此,需要强化青少年本位意识,进一步丰富网络优质内容的供给,通过优秀文化内容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当前,在信息技术的迭代发展下,各行各业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拥抱数字世界,数字技术也在不断重塑着行业的未来,不断拓宽数字化应用场景。数字应用不仅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牵引,也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战略支点。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充分认识共同富裕的丰富内涵并深刻把握其实践进路,对于更好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面向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牢记初心使命,践行党的宗旨,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科技智库人才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人才支撑,需要适应新时代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出的新的时代要求,强化科技智库人才的使命性、创新性、数字性、复合性等多元特征,以高水平科技智库服务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3年春节是全国疫情防控政策优化之后的首个春节,众多居民纷纷走出家门,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景区积极打造文旅业态、丰富消费场所,迎新祈福游、乡村旅游、自驾游、温泉游、冰雪游等旅游新产品新业态高速增长。无论是旅游人数、门票收入,还是游玩活动、购物娱乐、出行住宿等,市场需求都释放出积极信号。
职业院校建设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是推进虚拟仿真技术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技术技能实训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有效举措,需要坚持共商、共建、共用,以技术革新赋能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
信息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正重塑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的结构与规模。对于与产业联系最为紧密,在国家技术技能人才梯队培育方面扮演基础性、战略性角色的职业教育而言,数字经济、数字社会的建设,不仅赋予其时代新使命,也使得数字化成为新时期职业教育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重构适应性发展生态、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高质量发展是面对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潮流,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中低速发展新常态、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之际,党中央对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阶段的判断,也是对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目标和新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农业现代化战略目标。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起步之年,准确把握农业现代化的重点任务,对于顺利推进农业强国建设意义重大。
2023年的经济要进一步复苏,大家对此多有期待,首先是期待财政货币政策发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发力。作为主要的宏观政策,财政货币政策如何形成合力,是当前各项政策协调中的一个重点。
中国式现代化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深刻影响着世界现代化进程,蕴含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谱写了一幕幕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是我们塑造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正确处理好一系列重大关系,战略与策略问题就是其中最为重大的关系之一。正确处理战略与策略问题,以战略引领策略,用策略实现战略,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这是战略与策略的实践辩证法。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并就此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这为我国推动基础研究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行方向,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引。
“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语出《吕氏春秋·季春纪·先己》篇。本意是说,古代的明君成就自身,从而成就天下;端正自身,则天下井然有序,强调治理天下者应首先修养自身,身修则家齐、国治、天下平。
青年人是推动创意、创新、创业的生力军,青年的高质量发展对推进城市现代化意义重大。去年4月,1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意见》,要求更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事业要发展,青年首先要发展”的理念。近一年来,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稳步推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宝贵品格,面对新机遇新考验,我们党依靠斗争创造历史,更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夯实青年工作的战略地位,离不开加强对青年斗争精神培育。
日前发布的《2023中国数字经济前沿:平台与高质量充分就业》显示,以微信、抖音、快手、京东、淘宝、美团、饿了么等为代表的平台,2021年为中国净创造就业约2.4亿,为当年约27%的中国适龄劳动人口提供就业机会。去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发布,其中首次标注了97个数字职业,占职业总数的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