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如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关系到思政课能否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作用。“大思政课”从更加宽广视角拓展思政课的格局,强化思政课与实践的联系,丰富思政课教学的方式方法。我们要把握好“大思政课”的特点,更好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有效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我们党是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始终赢得人民衷心拥护,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做到克己奉公、以俭修身,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三个务必”源于对党的性质宗旨的深刻体悟、对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对党肩负使命任务的深刻把握,对于新征程上全党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不断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我国的社会智库具有民间性、自主性、灵活性与创新性等特点,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多地承担起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中国智慧、赢得国际声誉的时代使命,中国社会智库的国际化发展也日益引发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流通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关联,在国民经济循环运行中发挥着重要基础性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降低物流成本”。这意味着,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要聚焦高效顺畅这个关键点,从而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重要支撑。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与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并不矛盾,二者具有内在一致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从而形成更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
党的二十大科学谋划了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提出一系列重大理论、重大战略、重大决策。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保持政治定力,有助于我们在新征程上用确定性应对不确定性,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巍巍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必须全面、系统、整体加以落实。”这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党的历史经验、顺应时代发展新要求提出的重大政治论断,为我们继续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提供了根本指针。
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作出重要部署,强调“惩治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
政治生态好,人心就顺、正气就足;政治生态不好,就会人心涣散、弊病丛生。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将“如何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列为我们这个大党必须解决的独有难题之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制度型开放已成为我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核心任务,规则对接、规制协调、管理提升、标准制定则是当前加快制度型开放的重要抓手。
不久前印发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指出,增强产业质量竞争力,提高产业质量竞争水平,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根基,是强国之本、立国之基。智能化是全球制造业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主体,自然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充分发挥乡村作为消费市场和要素市场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增强城乡经济联系,畅通城乡经济循环。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就业工作提出了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战略目标。这一目标展现了两个未来图景:一是实现人人都有机会就业,通过就业提高能力素质、增加收入福利、拓展职业空间;二是就业与经济社会进程发展相匹配,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和强力支撑。
海洋对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推动国家发展、促进人类合作共赢等方面对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进行了深入阐述。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目标任务,提出“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将“如何始终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作为我们这个大党必须解决的独有难题之一,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所处历史方位、肩负使命任务、面临复杂环境的清醒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一中全会上强调,“保持清正廉洁”“廉,重在自觉,贵在持久,难在彻底”。这要求广大领导干部永葆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牢记“自觉”“持久”“彻底”三要诀,守住廉洁自律这条为官从政的底线,确保我们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在海南考察时强调,“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农业全产业链建设”。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对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安排部署。这些都为以产业现代化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遵循。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进一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发挥长三角战略优势、优化我国区域经济布局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增强发展的安全性主动权,指出“要搞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其中,“着力扩大有收入支撑的消费需求”是一项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