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你知道吗?除了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营养代谢障碍(如糖尿病)、感染、外伤、肿瘤这些疾病因素导致的认知障碍,不恰当的用药也是让大脑“生锈”的凶手之一。特别是老年人,更容易中招儿。
进入9月份开始,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受:洗头时掉发增多,甚至早上起床时,会发现枕头上有脱落的头发,如果说换季脱发还属于正常现象的话,饱受日常脱发之苦的人则更不在少数。上周一个叫做“年轻人该如何预防脱发”的词条更是登上社交软件的热搜榜。
中医理论讲肺喜润恶燥,秋季养肺的关键是防燥。秋燥侵犯肺部,容易损伤津液,引起喉疾、咳嗽等不适的症状。不同体质容易感受到的燥邪也会不同,预防和调养也需要区分对待。
日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四部门办公厅联合发布通知,自2022年9月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可根据本地区受疫情影响情况和社会保险基金状况,进一步扩大缓缴政策实施范围。
日前,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关于北京市2022年调整工伤人员生活护理费的通告”,对因工致残一至四级工伤人员的生活护理费进行调整。工伤人员生活护理费的调整自2022年7月1日起执行。
由我国牵头,日本、德国、意大利、英国、美国等多国专家参与制定的干细胞国际标准ISO24603《人和小鼠多能干细胞通用要求》发布仪式9月24日在京举行,将为干细胞领域科技创新及相关行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9月22日报告说,与从未感染过新冠病毒的人相比,患有新冠肺炎的人一年后患上脑损伤的风险更高。这项研究发表在《自然·医学》杂志上,使用了数百万美国退伍军人的匿名患者身份的医疗记录,评估了44种不同疾病的大脑健康状况。
“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到来,天气日渐凉爽,但不少网友表示,一到秋天就忍不住鼻子痒、打喷嚏,实在招架不住。在本期《1分钟养生课》,重庆市人民医院副院长、过敏反应科主任医师周维康,为广大网友讲解防治过敏性鼻炎的相关知识。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赵强教授课题组联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徐清波教授课题组,研获了一种具有仿生天然血管功能的新型生物复合人工血管,可在体内缓慢释放一氧化氮,促进血管组织再生并抑制血管钙化,显著提高血管长期通畅率,有效破解了小口径人工血管再狭窄难题,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相关研究论文日前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报告》上。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纳米工程师已开发出抗肺炎微型机器人,它可在肺部四处游动,提供药物并用于清除危及生命的细菌性肺炎感染。在小鼠试验中,微型机器人安全地消除了引起肺炎的细菌,小鼠存活率达100%,相比之下,未经治疗的小鼠在感染后3天内全部死亡。研究结果22日发表在《自然·材料》上。
9月21日晚,南京农业大学王源超教授团队和清华大学柴继杰教授团队合作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发表的一篇论文,首次揭示了细胞膜受体蛋白是如何一边识别病原菌,一边抑制病原菌“作恶”的,这为人类认识植物与病原菌互作机制提供了新的认知,对改良作物广谱、持久抗病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基础,儿童的口腔健康备受家长关注。从孩子萌出第一颗牙齿,到小小的乳牙换为一口恒牙,儿童口腔的问题也在不停变化。科学防治儿童口腔疾病,家长朋友们需要了解这些知识——
中医药治病的原理是什么?怎么用现代科学手段进行验证?为了“说清楚、讲明白”中医药的科学原理,清华大学北京市中医药交叉研究所所长李梢教授潜心研究20余年,深入探索中医药复杂系统的奥秘,首次提出符合中医药整体特色的“生物网络、网络靶标”理论,开辟了中医药网络药理学方向。
吃了冰西瓜,武汉男子出现严重腹泻,最后竟致急性肾衰竭。都说“秋后西瓜吃不得”,医生表示:如果不是脾胃虚寒的人是可以吃的,但要注意正确保存,确保食品安全。
现代社会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越来越多,其中不乏年轻人。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疼痛的反复与迁延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及生活质量。临床上,常有患者来问,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否不开刀?其实,腰突症治疗方法种类繁多,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是解决疼痛的关键。
古语云:民以食为天。就是说,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吃是第一位的。如今,随着人群肿瘤发生率提高,“吃得好容易滋养癌细胞”的说法不绝于耳,不少人因此为自己的饮食谱设了很多限制,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碰。事实究竟是什么?听听专家怎么说。
近日,科技日报记者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获悉,该院内分泌科李启富教授团队基于基因分析探讨了脂肪含量与死亡风险的因果关系,研究表明对于全身脂肪含量偏少的人,存在“健康的瘦”和“不健康的瘦”;但对于脂肪含量过多的人而言,不存在“健康的肥胖”。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代谢》。
运用人工智能,让聋哑人同健听人顺畅交流;戴上机械手臂,让缺少手臂的人“随心而动”;坐上智能轮椅,上下楼梯来回自如……一项项助残“黑科技”不断面世,提高了残疾人群体的幸福感与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