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今年3月,国内首个儿科大模型“福棠·百川”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发布;4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推出“重儿·小乙”儿科AI家庭医生。AI儿科医生上岗后,表现如何?儿科诊疗资源,能否迎来扩容?记者进行了探访。
今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发布,明确提出“扩大基础民生服务普惠性”“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记者来到乡镇里的卫生院,同患者、医护人员深入交流,看当地在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方面的进展情况。
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一台灵巧的智能机器人穿梭于病区间,仅用10分钟就精准收集了一整个病区的临床标本,分类准确率高达100%。这款复合机器人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唐洲平教授团队,联合华中科技大学金海教授团队共同研发。
7月中旬,北方多地的居民感觉,今年夏天有点“不对劲”。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近10省份出现持续 35℃以上高温,其中山东西部、河南东北部等局部地区连续多日气温达40℃以上。刚出门“像被牛舔了一口”——这种人们印象中南方盛夏时节才有的湿热,如今也到了北方。
“人们长期在空调冷风环境下工作和生活,出现的头晕、头痛、食欲不振、发热咳嗽、关节酸痛等,都是‘空调病’的临床表现。”7月15日,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健康中国中医药健康促进主题发布会上,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部主任医师张洪春说,老年人、婴幼儿、孕妇,以及慢病人群更应注意。
临近入伏,马上就要进入一年中最为炎热的阶段。夏季气温高,日常生活和运动中更加容易出汗,食欲也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因此很多人都把夏季看作减肥的最佳时机。夏季真的适合减肥吗?可能存在哪些误区?如何利用夏季健康减重?记者采访了北京朝阳医院营养科主任贾凯。
小暑已过,气温节节升高,局地突破40摄氏度,开启“烧烤”模式。“健身视野·服务站”栏目推出夏日特别策划,聚焦游泳、登山、骑行等适宜夏季开展的体育项目,助力大家在炎炎夏日也能收获健康和快乐。
7月14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湖南省普及健康生活方式 推行“减盐减油”专项行动计划(2025-2027年)》,目标是到2027年底,湖南省居民人均每日食盐和食用油摄入量较2024年分别下降10%。
三伏未至,热如蒸笼。7月以来,我国南北方多地持续出现高温酷热天气。胃口差、吃不下饭,晚上翻来覆去睡不好,白天头昏脑涨没精神……暑热湿气交织带来的“夏季综合征”如何破解?耳穴敷贴(贴豆)、耳尖放血……有关耳朵的中医技术成为不少市民应对不适的“清凉法宝”。
7月14日,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康复中心副教授曹乾安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表示,今年三伏天虽短,但调养身体不必“抢时间”,更应注重质量。他建议,贴三伏贴的患者可适当延长贴敷间隔时间,并增加伏前贴和伏后加强贴。此外,入伏前进行温和调理,如热敏灸或铺灸等,能为正式调养“打底子”。
父母要上班,孩子谁来看?这个问题看似简单,背后却是许多家庭长期的困扰——托育难。7月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恰如一场及时雨。
度过了花粉漫天的春季,没想到夏天也会被过敏偷袭?北京世纪坛医院变态(过敏)反应中心主任王学艳提醒,进入夏季,人们容易放松对过敏的防护,殊不知高温潮湿的环境正孕育着新的过敏威胁。
今年7月7日是小暑节气,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此时节高温、潮湿、闷热交织,暴雨天气增多,人们常大量食用冷饮和瓜果,而生冷食品易损伤脾肾,导致“脾失健运”。因此,养护脾胃在此时尤为重要。
暑假来临,如何让孩子安全、健康、愉快地度过这段特别的日子?6月30日,“上海健康播报”邀请专家从避免意外伤害、建立良好的生活节奏以及应对好孩子特别的脑回路、维护亲子关系的角度给予了专业建议。
“嗡……”一架装载深棕色药袋的无人机从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东塘社区健康服务中心门前轻缓升起,向着6公里外的后亭社区疾驰而去。几分钟后,家住后亭社区的居民在家庭医生群收到取药通知,从附近社康中心的无人机降落点取回代煎的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