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记者了解到,《支持措施》适用于两类职工和企业:一是受到涉雨涉汛灾情影响,存在困难的缴存企业和职工;二是受灾情影响一线抢险队员、水务工作者、基层干部等。受灾企业和缴存职工提出申请后,公积金中心将与所在区政府相关单位或街道乡镇政府对接核实。这一阶段性支持措施执行至2023年12月31日。
近日,中国证券报记者实地走访北京二手房市场发现,北京二手房市场在经历前几个月的缩量成交后,价格出现一定松动,不少房源相比年内高点降低10%左右。多位中介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目前北京地区月成交量不足1万套,处于历史低位。
多位业内专家表示,调整存量房贷利率或可通过借贷双方协商、大型银行发挥“头雁”作用等多种方式推进。在此过程中,银行净息差承压值得关注。监管部门或通过引导降低存款利率、实施降准等进一步降低银行负债成本。
过去一段时间,促进房地产市场企稳回升的政策更多集中在三四线城市和一些非热点二线城市,一线和热点二线城市则由于市场韧性更强,房地产调控政策出台相对较少。此次一线城市密集表态,意味着房地产政策调控范围或将向一线城市扩大。不过,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的下行压力较其他城市更小,预计将因城适度调整,时间上可能是渐进的,空间上可能从城市周边开始,同时还要坚持“房住不炒”原则。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是提升老百姓获得感的重要举措,也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内容。今年上半年,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进展顺利。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扎实推进2023年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通知》,要求合理安排2024年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计划,表明我国将持续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这项工作将惠及更多城镇居民。
住房城乡建设部日前印发通知,决定整合住房公积金个人证明事项,依托全国住房公积金小程序和全国住房公积金监管服务平台,在住房公积金缴存人申请开具职工缴存证明、异地贷款缴存使用证明、贷款结清证明等个人证明时,向其提供实时在线开具、后台自动查验等服务,以统一“电子码”代替原有3项纸质证明,实现住房公积金个人证明事项“亮码可办”。
8月4日,东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布《关于调整东莞市共有产权住房(含三限房、配建安居房)申购资格条件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拟在销售第二阶段放宽申请人范围至全市,并全面缩短各类申请人需缴纳养老保险的年限。除东莞市外,无锡、南京等地都相继出台了针对共有产权房的政策内容。
继住建部提出个人住房贷款“认房不认贷”措施后,郑州成为二线城市中率先表态落实“认房不认贷”的城市。最受关注的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均已释放积极信号,但尚无详细执行方案出台。
58同城、安居客近日发布的2023年《7月国民安居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7月,全国重点监测的65个城市中,有32城新房价格环比上涨。7月全国新房找房热度环比上涨4.1%,其中,一线城市新房找房热度环比上涨7.5%,高于全国均值,购房者信心指数环比上涨1.8%。
就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利率调整最新落地情况,8月2日,《证券日报》记者询问了包括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在内的11家上市银行的相关负责人或官方客服。截至发稿,除部分银行未回复外,多家银行称暂无具体落地方案,亦有个别银行向记者表示“正在调研”。
近日,住建部召开企业座谈会,对继续巩固房地产市场企稳回升态势明确了政策方向。随后,一线城市北京、深圳和广州立即表态将抓紧落实相关工作。一时间,楼市政策下一步将如何优化、取消“认房又认贷”影响几何等热点话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尽管近期政策面对于存量个人房贷利率调整已有诸多表述,但多家国有银行信贷部门工作人员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目前其所在银行尚未接到明确调整通知,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仍按此前的约定利率执行。若后续有最新政策通知,将及时进行调整。
中央政治局7月24日召开会议,指出“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之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召开企业座谈会,强调“进一步落实好降低购买首套住房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改善性住房换购税费减免、个人住房贷款‘认房不用认贷’等政策措施”。
中国人民银行1日表示,将因城施策精准实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继续引导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和首付比例下行,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指导商业银行依法有序调整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利率。
中指研究院指数事业部总经理曹晶晶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当前仍执行较严格限制性政策的城市多为核心一二线城市,近日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均已表态大力支持和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预计后续核心一二线城市此前出台的政策有望逐步优化。
百强房企前7个月销售额(按照全口径销售额排名,下同)同比走低。据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年1月份-7月份,TOP100房企销售总额为39944.0亿元,同比下降4.6%。其中,7月份单月销售额同比下降34.1%,环比下降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