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让残障儿童感受音乐之美、让乡村儿童体验戏剧之美、让城市儿童发现自然之美……今天,我们将目光聚焦儿童美育领域的生动实践,探讨美育的均等化、普惠化与优质化,让美育更好提升孩子们的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
演出融合时代主题,传承红色基因,围绕“闪光的记忆”“心底的呼唤”“往事的旅程”“真挚的愿望”“幸福的遇见”“我和祖国一起成长”6个篇章,以舞台剧、少儿歌舞、武术表演、京剧新编、童声合唱等多种艺术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革命传统、国家发展成就转化为新时代铸魂育人的宝贵财富。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强调“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已然成为新时代办好教育的根本遵循,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事业发展中心以此为指导,坚持社会公益导向,开展办学助学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和社会肯定。
毕业生求职不成反而背上沉重的培训贷,岂非现代版的“赔了夫人又折兵”?如此黑色幽默,让人心生愤怒,背后是不法分子将刚出校园、急于找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当成“韭菜”肆意收割。在就业形势本就较为严峻的当下,还不时有机构设置陷阱为大学生就业制造障碍,着实令人意难平。这些“坑”如果没有多方合力来填平,就会有更多的大学毕业生中招。
我国2002年出台的科学技术普及法,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对科普教育的主体、场所等内容加以规定,标志着我国科普教育进入法治化轨道。但国家层面的立法无法对科普教育的内容进行事无巨细的规范,需要地方结合实际不断细化。在科普教育领域,地方立法是国家科普教育立法实施的重要载体,是对国家科普教育立法的填补,有助于科普教育在各地有效推进。
学生溺亡往往与家长或监护人监护不到位有关,而这背后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父母到城市务工,把孩子留给祖辈。而祖辈往往年事已高,难有体力和精力精心看护孙辈。为此,各地民政部门要加强与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衔接配合,多组织村(社区)干部、志愿者和“五老人员”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关爱帮扶。
怀进鹏指出,各地要以主题教育为契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切实增强学校安全工作责任感、使命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准确把握当前学校安全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安全工作,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安全保障。
回顾学校30多年的办学实践,我们也形成了自己的办学价值模型,那就是以“教育留白”促“生命自觉”,即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从生命质量和审美意识两个维度,让学校关照并回归人的价值,关心人的精神成长,关注人的人格养成,在充分的留白中,为孩子的生命自觉创造更多可能。
如何引导孩子们从“博览”走向“活用”,从“知识阅读”转向“素养阅读”,走向“深度阅读”,帮助学生通过阅读实现正确价值观、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立体生长呢?阅读实践,是近年来我们对阅读育人的新探索。相对于国家课程,阅读实践成为学校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另一把“金钥匙”。
我觉得读书对于一个人来说,可以净化心灵、启迪心智、丰富思维、增长智慧。无论工作多么繁忙、生活如何烦琐,当我拿起一本书的时候,就会感觉整个世界变得清净起来,让我头脑更加清醒地去思考如何做好工作、过好人生。
网络素养教育事关国家重大战略。网络素养是公民应对网络信息社会的基本技能,是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强化国家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直接关系到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的建设质量。
当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教育部门通过哪些有力举措,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方面取得实效?对于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现有条件如何?对此,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张大良接受记者采访。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人才支撑。
自2019年开始,清华附中上地学校已经连续5年举办心理健康节活动,“吾爱吾·心连心”“积极心理·幸福青春”“探索自我·青春赋能”……不同主题、不同形式,引导学生提升自我探索的意识与能力,护航学生心理健康。
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迫切需要加强基础研究,让基础研究更好地为科技创新“深蹲助跑”。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不断加强基础研究的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更高质量、更大贡献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为促进创新主体之间开展跨单位、跨领域、跨学科的交叉协同,西电广研院在“有组织的研发”与“全链条的成果转化”方面,开展机制改革,畅通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路径,让高新技术企业、高校等创新主体各展所长、合力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