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太空中一颗颗人造卫星包围着地球,织成了一张覆盖全球的“天网”,大到山丘、河流,小到村居、街道,都可以清晰观测。在过去,受制于单位时间内空间与光谱信息的采样极限,遥感成像一直难以获取高空间分辨率的高光谱图像。
今年是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一片红色沃土,一座转折之城,遵义市大力弘扬遵义会议精神,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牢牢把握“伟大转折地”的历史地位和“省域副中心”的战略定位,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牢记殷殷嘱托,贵州以“黔进先锋·贵在行动”为总载体,围绕基层基础“强双基”,从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提升能力水平建设,助力减负增效方面久久为功,持续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动力,以作风建设新成效为奋进新征程保驾护航。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巍峨山峦见证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也见证了这片热土的沧桑巨变。以遵义会议精神为指引,遵义市干部群众在新长征路上奋勇前行,正走出一条革命老区全面振兴的新路。
CR450动车组研发有何难点,实现了哪些技术突破,背后有怎样的故事?日前,本报记者走近CR450科技创新工程关键系统研发和试验青年团队,看他们如何助力CR450动车组“贴地飞行”。
聚焦深部金属矿开采面临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围绕深部金属矿全连续绿色高效开采理论、采动致灾机理与智能防控等重点任务,团队成员发扬科学家精神,为推动我国从矿业大国向矿业强国迈进积极贡献力量。
在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大楼——省身楼801办公室,记者见到了87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墨林。高大清癯、谈吐儒雅,这是葛墨林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一定要扎扎实实做学问,要在实际问题中找课题,发现重大需求背后的基础科学问题。”已至耄耋之年,葛墨林仍思维清晰,关注着科技前沿,2023年才离开教学一线。然而,培育人才的担子一刻也没放下,他经常与同事、学生交流探讨。
“用最‘坚硬’的艺术形式,诠释不朽的伟大精神。”12月25日,第二届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研究与传播座谈会在人民日报社举行,与会的河北领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于晓华在发言中介绍了公司收藏的一件特殊艺术品——铁板浮雕作品《烈火骑士》。
以“学习精神谱系,传承红色基因——青少年精神谱系宣传教育”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研究与传播座谈会12月25日在人民日报社举行。会议由《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方江山会见与会专家学者。
30多年来,钟发平致力于高性能绿色二次电池、电池关键材料及电化学储能的应用理论研究和工程化开发,带领团队突破镍氢电池生产关键技术并实现成果产业化;率先开发国内首个分布式微网新能源储能系统,解决储能技术难题;牵头组建武汉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助力培育绿色新动能,服务“双碳”目标。
“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具有怎样的时代价值,又体现出中华民族怎样的意志品质?近期,围绕脱贫攻坚实践与精神内涵,中国农村发展学会副会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安树伟接受了本刊记者专访。
近年来,五一二所自主打造《世界航天年度发展与评估研究》等成果,实现中国空间技术领域国际标准“零”的突破,支撑举办首届“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航天合作论坛”和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等重要活动,充分展示了我国航天事业智库的作为与担当。
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副经理于雪峰,扎根氯化钾等无机盐生产一线近20年,先后参加国家级、省级重点科研项目7项,参与编写《无机盐工艺学》等2本专著,获得青海省五一劳动奖章。
作为我国深海探测关键技术装备领域的重大突破,“梦想”号大洋钻探船承担着深海资源勘探、大洋科学钻探和深远海科学考察等多项使命,对服务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推动深海关键技术攻关、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梦想”号建造有多难?为何以“梦想”命名?未来将会承担哪些重要任务?近日,本报记者走上“梦想”号,走近“梦想”号科研团队,一探究竟。
“这些柱子就是桩基,建造高楼、高铁、港口、机场等,都离不开桩基的支撑。”刘汉龙介绍,自己的科研方向就是研究这些桩基。30多年来,刘汉龙围绕着岩土与地下工程安全和开发利用这一领域潜心科研,行而不辍。
深秋时节,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夜间气温已经降到了零摄氏度左右。一道耀眼的光束仿佛流星划过夜空,11月4日1时24分,神舟飞船返回舱搭载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稳稳降落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着陆场。航天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在海南大学理论物理研究中心的办公室,杨玮枫站在电脑前,点击鼠标,一张张演示图划过。“阿秒脉冲为人类研究微观世界提供了一双‘慧眼’”“量子隧穿就像‘穿墙术’”……说起专业知识滔滔不绝、总把“有意思”挂在嘴边的杨玮枫,20年来以一颗赤诚之心,钻进原子的世界,探索着阿秒的奥秘。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塞罕坝人将续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新时代中国将书写世界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
那段时间,郭从喜和6名同事整日围着工件转,在头发丝直径的精度上反复调试。后来,工件磨好了,郭从喜也“磨”出一套刀具。从数天加工1件产品,到一天能加工5件,效率大大提高。“这套工具后来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不同规格和型号的喷管已实现批量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