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连续13年,张衍朝做出的产品保持一级品率100%,解决了轧辊加工中的震颤和跑刀问题;发明“五步工作法”,确保团队成员出品的一致性与稳定性;带领团队参与企业数控车床全程序一键式加工实施课题攻关工作,贡献创新成果50余项。
在2月24日至26日举办的第35届北京图书订货会上,有一套图书将诸多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集于一册。这是曾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正奖)等多项全国重要奖项的“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系列丛书。
1992年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实施;2022年12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新年贺词中郑重宣布,“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从蓝图绘梦到奋斗圆梦,几代中国航天人在建设航天强国、攀登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增添了又一座彪炳史册的里程碑,在浩瀚宇宙书写了用航天梦托举中国梦的壮丽篇章。
二〇二〇年末,“嫦娥五号”携月球样品安全返回地球。任务的圆满完成,离不开其搭载的月球矿物分析仪上的两台超声电机。为使超声电机在极端环境下仍能高效工作,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赵淳生及团队付出了大量心血。
一名22岁解放军战士的故事,为何被传颂了大半个世纪?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名字,为何总让亿万颗心同频共振?在第六十个学雷锋纪念日到来之际,重温他的事迹,我们依然能获得人生的启迪,汲取奋进的力量。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红旗大街175号,在建筑面积3772平方米的北大荒博物馆内,第三展厅的“北大荒故人墙”上,镌刻着12429个令人难以忘怀的名字。每一个名字,都代表着一位长眠在北大荒的英雄。博物馆落成近20年间,不时有他们的亲友前来瞻仰缅怀,这面故人墙寄托着北大荒土地对他们魂牵梦萦的思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航天重大工程圆满实施,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突破,实现航天技术由“跟跑”向“并跑”“领跑”发展,我国从航天大国加快向航天强国迈进。
2月的辽东大地,春寒料峭,雷锋塑像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刚刚调入陆军第79集团军某旅“雷锋班”的战士蒋佳恒,在8位“雷锋班”原班长和全班战士的注视下高高举起右拳,铮铮誓言,铿锵回响。
每一块色彩斑斓的矿物岩石,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成长历程,也蕴含着独特的研究价值。作为矿床学家,胡瑞忠的工作就是对各种矿石开展分析研究,确定它们的物质组成、成矿条件与找矿标志,为矿产资源精准勘查和高效利用提供科学方法。
“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我有幸赶上了。我还要再奋斗十几年,希望还能与你们一起看到、亲身感受到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声音洪亮,目光有神,如今仍然坚持在教学一线的秦裕琨,正在为学生们作报告。
从事测量工作28年,中交一航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首席技能专家陈兆海每天都在跟点、线、面打交道,先后参与了我国首座30万吨级矿石码头、我国首座双层地锚式悬索桥、大连湾海底隧道和光明路延伸工程等标志性工程的测量工作。
过滤、脱硫、脱水、硫黄回收、处理废水……参加工作35年,梁革始终坚守一线,为净化装置平稳运行保驾护航。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通过对脱硫脱碳、硫黄回收、尾气处理等装置的优化创新和精心操作,产品气达标率100%、硫黄回收率达99.8%。在他的带动下,不少技术人员已经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骨干。
2012年11月23日,歼—15舰载机首次在航母辽宁舰上成功起降,中国从此告别没有舰载机的时代。当人们还在为试飞成功欢呼雀跃时,现场总指挥罗阳却倒在了岗位上。如今,一群年轻人在罗阳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继续为航空报国的梦想努力拼搏。这个团队,就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飞“罗阳青年突击队”。
20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人民为改善恶劣生产生活条件,摆脱水源匮乏状况,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建了举世闻名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红旗渠,培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依托中国天眼(FAST),国家天文台银道面脉冲星巡天项目团队在短短3年内发现了520颗脉冲星,改变了我国在脉冲星搜寻与研究领域过去长期没有话语权的局面。目前,团队核心成员有15人,平均年龄31岁。
作为炼铁厂的首席焊工技师,郭彦刚能熟练使用手工钨极氩弧焊、气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对焊等多种焊接方法。截至目前,郭彦刚带领工作室团队获评国家专利27项,累计完成技术创新改造1048项。2022年底,他被人社部评为第十六届全国技术能手。
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图计算团队,近年多次打破图计算世界纪录,屡次获得该领域国际大奖。该团队所在实验室由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金海于2000年回国创建,承担起多个国家重点科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