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2022年,《人民周刊》与中国楹联学会联合开展“理想·初心——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楹联书法征集活动,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伟大精神为主题,组织全国广大楹联、书法艺术家和爱好者,集中创作楹联和书法作品。目前,已从2200多副参选作品中选出235副楹联佳作。本期《人民周刊》予以集中展示,以飨读者。
绕着叶轮原件,仔细观察外观,确认没有缺陷,再将其吊装到机床上,测量尺寸、做记号、找正、选择车刀和程序、根据图纸要求安排工艺流程……早上7时20分,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转子车间里,马长好围着一个叶轮原件忙碌着。
2030年中国载人月球探测、月球科考基地的建设等重大工程而展开。作为一名与月同行的科学家,在嫦娥五号奔月成功两周年之际,怎样诠释探月精神?本刊专访张洪华,听他分享中国探索太空的脚步如何迈得更稳、更远。
2022年12月25日,川藏、青藏公路(以下简称“两路”)迎来全线通车68周年。本刊记者近日采访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党校(西藏自治区行政学院)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万金鹏,感受“两路”精神的传承赓续。
“如果说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源头,那么雷锋精神就是精神谱系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历史坐标;如果说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浩瀚洪流,那么雷锋精神就是不可或缺、沁人心脾的一朵浪花。”辽宁省雷锋研究会会长、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新时代雷锋精神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张仲国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阐释了他所理解的雷锋精神。
冬日的沈阳,寒气逼人。在沈飞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标准件生产中心的一个操作台上,38岁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首席技能专家、首批“罗阳青年突击队”成员方文墨正在耐心地加工着某型号飞机的部件。
在援藏干部孔繁森的家乡山东省聊城市,市社科联组织推动聊城大学等单位组建起多个孔繁森精神研究机构,汇聚起弘扬孔繁森精神的家乡力量。王红霞是聊城大学孔繁森精神与西部援建研究中心主要负责人,在11月29日孔繁森殉职纪念日到来之际,她接受了本刊记者采访。
山东省沂蒙山区,几乎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绵延的蒙山、蜿蜒的沂河,孕育出英雄的沂蒙儿女。这方红色沃土上,党员与群众水乳交融、齐心协力,在革命战争年代生死与共抵御外敌,在和平发展时期党群同心共谋建设,谱写出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的沂蒙故事。
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迅速发展,成为多学科综合交叉的结合点和协同创新的前沿。一批青年科研人员矢志不渝、持续创新,正在把我国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不断推向更高水平。温宗国是这一领域青年学者中的佼佼者。
2021年7月,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位于吉林市磐石市的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进行考古发掘,证实其为国内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抗联遗址。考古工作为东北抗联研究提供了翔实的考古实物资料。在此基础上,当地通过多种方式,挖掘革命文物背后的内涵,让东北抗联精神更好传承和弘扬。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不断发展壮大,一批批创新成果引领我国先进制造业不断攀上新高度,我国正加速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近日,记者采访了3位青年工程师,他们在先进制造领域矢志创新,不断攻克技术难题,为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2022年11月12日10时03分,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发射成功,开启了我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完成后的首次货运任务。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的大力支持下,天舟五号还搭载了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29厂自主研发的空间燃料电池发电系统载荷,开展我国首次燃料电池能源系统在轨试验。
为了在未来产业竞争中赢得先机,国际科学家正寻找有价值的下一代电池新体系。得益于一批科研人员的努力,在这条新赛道上,无论在基础研究还是应用探索上,我国都走在世界前列。黄佳琦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我国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人员素质及技能提升问题长期以来影响着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建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程并强认为,培养工匠精神,就需要推动建筑工人产业化,使他们获得更高的技能,这是使工匠精神能够落地的途径。
近日,记者从中科大获悉:该校潘建伟、赵博等人利用相干合成方法,在国际上首次制备了高相空间密度的超冷三原子分子系综。12月2日,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