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航天重大工程圆满实施,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突破,实现航天技术由“跟跑”向“并跑”“领跑”发展,我国从航天大国加快向航天强国迈进。
2月的辽东大地,春寒料峭,雷锋塑像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刚刚调入陆军第79集团军某旅“雷锋班”的战士蒋佳恒,在8位“雷锋班”原班长和全班战士的注视下高高举起右拳,铮铮誓言,铿锵回响。
每一块色彩斑斓的矿物岩石,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成长历程,也蕴含着独特的研究价值。作为矿床学家,胡瑞忠的工作就是对各种矿石开展分析研究,确定它们的物质组成、成矿条件与找矿标志,为矿产资源精准勘查和高效利用提供科学方法。
“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我有幸赶上了。我还要再奋斗十几年,希望还能与你们一起看到、亲身感受到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声音洪亮,目光有神,如今仍然坚持在教学一线的秦裕琨,正在为学生们作报告。
从事测量工作28年,中交一航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首席技能专家陈兆海每天都在跟点、线、面打交道,先后参与了我国首座30万吨级矿石码头、我国首座双层地锚式悬索桥、大连湾海底隧道和光明路延伸工程等标志性工程的测量工作。
过滤、脱硫、脱水、硫黄回收、处理废水……参加工作35年,梁革始终坚守一线,为净化装置平稳运行保驾护航。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通过对脱硫脱碳、硫黄回收、尾气处理等装置的优化创新和精心操作,产品气达标率100%、硫黄回收率达99.8%。在他的带动下,不少技术人员已经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骨干。
2012年11月23日,歼—15舰载机首次在航母辽宁舰上成功起降,中国从此告别没有舰载机的时代。当人们还在为试飞成功欢呼雀跃时,现场总指挥罗阳却倒在了岗位上。如今,一群年轻人在罗阳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继续为航空报国的梦想努力拼搏。这个团队,就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飞“罗阳青年突击队”。
20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人民为改善恶劣生产生活条件,摆脱水源匮乏状况,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建了举世闻名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红旗渠,培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依托中国天眼(FAST),国家天文台银道面脉冲星巡天项目团队在短短3年内发现了520颗脉冲星,改变了我国在脉冲星搜寻与研究领域过去长期没有话语权的局面。目前,团队核心成员有15人,平均年龄31岁。
作为炼铁厂的首席焊工技师,郭彦刚能熟练使用手工钨极氩弧焊、气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对焊等多种焊接方法。截至目前,郭彦刚带领工作室团队获评国家专利27项,累计完成技术创新改造1048项。2022年底,他被人社部评为第十六届全国技术能手。
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图计算团队,近年多次打破图计算世界纪录,屡次获得该领域国际大奖。该团队所在实验室由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金海于2000年回国创建,承担起多个国家重点科研项目。
定中心、开孔、拉拔、鼓腹、敛口、折肩、卷口、做腰线……通过10余年苦心钻研,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卢佳伦成功复原了薄胎酱釉器制作技艺。他的手作造型优雅简约,2017年,创下最薄0.3毫米的纪录,厚度相当于鸡蛋壳。
回望中国载人深潜近2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在载人深潜领域虽然起步较晚,但遵循严谨的科学发展路线,经过持之以恒的团结奋斗,一步一个脚印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深海装备研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之路。
万蕊雪刚30岁出头,就为攻克“结构生物学的终极挑战”——剪接体三维结构解析及工作机理作出了重要贡献。2016年,入选中国科协“未来女科学家计划”;2018年,获《科学》杂志以及多家顶级科研机构联合颁发的青年科学家奖。前不久,她又荣获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过去一年,在科技强国一线,涌现出很多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他们用专注和专业突破一道道世界难题,在奋力攻关中,弘扬科学家精神,培育创新文化,涵养优良学风。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获悉:近期,该所核聚变大科学团队利用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大科学装置(EAST),发现并证明了一种新的高能量约束模式——超级I模(Super I-mode),对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和未来聚变堆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时间2023年1月9日6时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实践二十三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实践二十三号卫星主要用于开展科学试验、技术验证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