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从事列车广播设备检修及维护工作34年,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西宁通信段广播工区工长尉宏伟苦练本领、钻研技艺。他每天要检修十五六列车次的广播设备,步行距离常超过15公里,为保障铁路运行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张子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自12岁开始炒茶,与茶相伴40余年。他的一双手,既是检查锅温的温度计,又是翻炒茶叶的锅铲,还是给茶叶做造型的工具。
沿着葱茏的绿道,走进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在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14楼,一名身穿白大褂的女士,正手握试管,给课题组研究生讲解全生命周期护牙研究前沿;她的身后,是排列整齐的实验操作平台……
春天来了,每到黄昏时分,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李杰,常常会和学生一起在校园操场散步。头发花白、衣着朴素、神情平和而严肃的他,让很多同济师生心怀敬意、心底安宁……
何涛:国网重庆永川供电公司输变电运检中心智能巡检班无人机首席工程师。他利用业余时间研制、改造电力巡检无人机,消除电力安全隐患,先后获得国家专利7项,参与修订国家行业相关标准2项,获得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头戴安全帽,身穿蓝色工服的工人们簇拥在钳工工作台边,聚精会神地学习零件加工的技术要领……人群之中,正在用杠杆百分表对零件进行测量的是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钳工特级技师郑志明。
前不久,河南农业大学动物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P3实验室)正式获批建设。实验室建设的主要推动人、年届八旬的河南农业大学教授王泽霖至今仍在忙碌……住在年代老旧、没有安装电梯的家属楼里,每天骑电动车买菜、出行,王泽霖对平淡、简朴的退休生活甘之如饴,只是学校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让他时时牵挂……
前不久,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高分十三号02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火箭上的箭载计算机和激光惯组等关键设备,由航天电子专业的“国家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九院自主研制。
在风力发电机组国产化过程中,于午铭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研制出全国首台600千瓦国产化风力发电机组,为我国风电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耄耋之年,于午铭仍奋战在新能源开发一线,致力于摸清新疆风光资源“在哪里”“有多少”,并推动研究成果在“双碳”目标中发挥作用。
55岁的陈玉秋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旗袍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服装专业毕业的她,在一次逛街时,看到一条满族旗袍就挪不动步了。之后她结识了刘淑芬老师,自此便沉浸其中,一做就是30多年。
上海交通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教授董佳家十几年来潜心探寻“点击化学”新的实现路径、拓宽应用领域。他带领团队探索出“模块化的点击化合物库”方法,可以低成本、高适用性、极高通量地合成成药性的化合物并直接进行生物活性筛选,在药物研发领域拥有广阔前景。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夯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由四川两弹一星干部学院自主开发的情景宣讲《记忆里的“两弹一星”》3月27日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