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数字孪生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春灌用水“一键直达”,无人机巡渠守渠,闸门泵站远程控制,灌溉效率不断提升。近日,记者探访多地灌区,感受到的是水利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新质生产力蓄势突破。
拖拉机隆隆作响。祁连山下,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田间地头已是春耕景象。但3月27日走进合黎镇五三村,还能见到去年到来、逗留至今的“客人”——宽胸阔背、状若山脊,羊角细如弯月,被毛卷曲粗粝,一看就不是“本地户口”。
翻开李刚的账本,一串串数字映入眼帘:购买16台新插秧机花费160万元,购买5套无人驾驶设备花费15万元,建设暗化育苗室花费5万元,购买粉土机花费3万元。此外,新建自动化育苗流水线,仅购置新秧盘这一项就花费12万元。李刚告诉记者:“今年春耕开始前,设备投入费用已有约200万元。”如此高的投入,这笔账能平吗?
春分时节,重庆市梁平区的种粮大户张强驾驶插秧机在田间穿梭,所到之处,嫩绿的秧苗整齐插入田里。“去年在‘田间学校’学的本事,让我省了不少钱!”他拍了拍沾着泥点的裤腿,黝黑的脸上绽开笑容。
车间育苗、自动喷灌、智慧种植……在广西南宁市宾阳县、玉林市博白县等地,智能化、自动化设备已在田间地头“扎根”,融入现代农业生产,而支撑这些技术落地的关键,正是广西各地电力基础设施的完善与革新,加速了农业生产模式的迭代升级。
眼下,河南省小麦陆续返青拔节,太康县170多万亩麦田迎来春管关键期。县里备足农资、机械,组织120多名农技人员深入乡镇,监测苗情、防治病虫害。“他们就像是麦田的‘营养师’,每天根据苗情做诊断,开‘处方’,保证小麦茁壮成长。”轩卫星说。
黑龙江浩浩荡荡,赫哲族伊玛堪说唱千古悠扬……黑龙江省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八岔村,位于三江平原腹地,是赫哲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曾经,村里人以江水为伴、渔猎为生,如今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旅游业,唱响了振兴发展的新渔歌。
当前,我国春耕春播由南向北全面展开,各地多措并举稳面积、提产能,有力有序推进粮食生产。工厂育秧降本增效,智慧田管精准施策,绿色农资生态护航……记者走进田间地头,从一本本“田间账本”透视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新动能
一些读者和网友表示,“很多农业场景,让人想起读过的课本”“孩子的教科书里,不少内容讲到了农耕的历史、农业的发展”。看到留言,我们请记者梳理了人民教育出版社近年出版的中小学教材,跟着课本探访春耕一线。春分将至,让我们感受新的耕耘随着春光铺展开来,新的丰收在春日里孕育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