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2022年6月中旬,在太空遨游了183天的紫云英种子被移交至河源。数据采集,田间试验,实验室观测……经过两年攻关,河源创新研究院科研团队成功培育出6个早熟、高产、耐逆新品系,成功实现了中国绿肥作物航天育种技术零的突破,其中,“航紫1号”和“航紫5号”已经有较为稳定的市场价值。
春耕时节,不少农技工作者、保险公司服务人员走入田间地头,为农户宣介农业保险、辅导田间管理、助力防灾减损。近日,记者对他们和保险公司、业内专家进行采访,看保险行业如何创新农险产品、优化服务方式,支持春耕生产。
边巴意识到,这片桃林是大自然的馈赠,但怎样才能让它们发挥效益?嘎拉村位于林芝市郊,紧邻318国道,交通便利。“试试发展近郊游!”边巴说,村里瞄准城市居民客群,从平整土地、修剪树丛干起,还设立了一些小吃摊位。很快,嘎拉村成了颇受林芝市民喜爱的近郊游目的地。
一季度,农业农村部开展了今年第一次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抽检蔬菜、水果、畜禽产品和水产品4个大类7526个样品,涉及102个品种和131项参数,合格率为98.3%。
连日来,持续的高温少雨天气在广西多地引发旱情。4月19日,广西启动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干旱)Ⅳ级应急响应,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迅速行动,将抗旱作为当前农业生产的“头号任务”,全力投入到抗旱保春耕、保障粮食生产中去,努力减轻旱情所造成的影响。
如何用数据种地?夏志骁演示起来,在电脑上打开土壤墒情监测设备后台,土壤温度、湿度、电导率等各类参数一目了然。“水稻移栽成活后,讲究浅水勤灌,中途还要适当晒田;水稻抽穗后,又要间歇浇水,让根系健康呼吸。有了墒情数据作参考,啥时候浇水、浇多少水,心里有谱。”夏志骁说。
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蔡集镇漏河村的田地里,麦苗青青,机声隆隆。种粮大户张士东正忙着给小麦施肥,“我今年种了300多亩‘江麦277’,去年试种了一下,抗倒性好、整齐度好,亩产达到625公斤,今年争取再上个台阶。”
热带作物产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天然橡胶、咖啡、水果等热带作物深度关联着生产与生活。近年来,我国热带作物产业蓬勃发展,保障了相关物资和消费品供给,助力乡村全面振兴;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加快研发应用、建立标准体系,产业潜能得到进一步释放。
如果说,城市的热闹喧嚣点燃生活的激情,那么外普拉村的“沉静感”则令人陶醉。“三山夹两河,仙鹤叼鱼虾;古村古道夯土房,千年外普拉……”一首外普拉村的村歌,歌唱着村落的形态、历史与人民的生活。
“各点位传感器信号正常,土壤平均湿度已低于20%,达到灌溉阈值,准备启动智能轮灌!”准备完毕,李清阳朝着田埂上的一个身影喊道。那正是科技小院负责人、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叶优良,这位与土地打了半辈子交道的专家,脚蹬一双沾满新泥的胶鞋,稳稳地站在田埂上。叶教授挥了挥手,声音在清冷的空气中格外清晰:“启动!”
截至4月初,23个省份开始春灌,累计灌溉面积超1.2亿亩,其中2200余处大中型灌区开灌,累计灌溉面积超1亿亩。水利部指导各地加强水源调度、实施科学灌溉的同时,督促统筹做好蓄水保水、确保灌溉用水水质,进一步提升灌溉用水安全保障水平。
4月1日,春风和煦,在长葛市后河镇闫楼村生态园桃林里,随着歌声起,让前来赏花打卡做直播的游客们歌兴大发,满园歌声荡起。馨香的暖风,曼舞的桃花,戏耍的顽童……好一幅乡村闹春图。
近年来,广西崇左市江州区坚持把强化村级后备力量建设作为“抓基层、打基础”的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创新实施“雏雁丰翼”行动,通过选准、育强、用好全链条培养,全方位建强村级后备力量队伍,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数字孪生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春灌用水“一键直达”,无人机巡渠守渠,闸门泵站远程控制,灌溉效率不断提升。近日,记者探访多地灌区,感受到的是水利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新质生产力蓄势突破。
拖拉机隆隆作响。祁连山下,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田间地头已是春耕景象。但3月27日走进合黎镇五三村,还能见到去年到来、逗留至今的“客人”——宽胸阔背、状若山脊,羊角细如弯月,被毛卷曲粗粝,一看就不是“本地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