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乡村全面振兴,是一个呼唤人才、造就人才的舞台。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2年底,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累计达到1220万人;据《“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到2025年,这一数据将超过1500万人。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农人在田间地头挥洒汗水,在乡村的广阔天地间大显身手,用行动展现劳动者的时代风采、诠释青年人的责任担当。
据农业农村部在17个省(区、市)设置的33个村级移风易俗跟踪观察点反映,农民家庭人情负担切实得到减轻。移风易俗是一项长期性、持续性工作,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持续抓好专项治理成果巩固,确保力度不减、劲头不松,推动乡村焕发文明新气象。
眼下,春耕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大面积提升单产,优化品种品质,各地全力打好全年粮食生产第一仗。本报记者走进春耕一线,探访各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新实践,触摸广袤田野上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脉动。
去年底,我国圆满完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农业种质资源普查。种质资源怎么保存,应用前景如何?好品种怎么落地转化?近期,记者探访多个国家与省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了解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背后的故事。
江苏省苏州市打造生态养殖示范园,让养蟹有了“科技范”。物联网实时监测调控水质、无人机遥控投放饵料、流水线上自动捆扎和分拣……标准化的养殖不仅提升了蟹的品质,更通过生态处理系统让尾水实现零排放,既实现了“螃蟹肥”,又保障了“太湖美”。
为有效防治病虫害,提高小麦产量,保障粮食稳产丰收,南召县白土岗镇以夯基稳粮为目标,抢抓农时,积极行动,迅速开展小麦“一喷三防”作业,确保喷防作业高质高效,助力小麦丰产丰收。
4月14日,在广西玉林市博白县凤山镇龙城村村委门口,一个个摊位上摆满了极具凤山特色的杨梅、杨梅酒、富硒鹅蛋、粽子、黄瓜皮、龙城热粉以及芒竹编等众多产品,游客们正抓紧时间将心仪的美食或工艺品采购回家,现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4月15日,在南阳市卧龙区七里园乡边庄村的一处麦田,伴随着一阵马达轰鸣声,装载着农药的“无人机”在技术人员无线装置遥控下,在麦田低空飞行,实施“一喷三防”作业。
作为国有重点林区,曾经产量最高峰时,全国所用的每10根木头中,将近3.5根产自这里。如今放下砍树斧锯,拿起种树锹镐,休养生息的黑土地更绿了,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采集加工……偌大的林区俨然成了一座立体的大粮仓。
4月14日,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沐浴着温暖的阳光,耳中伴随着大白鹅“嘎嘎”的叫声,沿着河水清清的带驹河畔,走进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余关镇子育村,眼前毛绒绒的“雪球”白茫茫一片,像是地上下了一层雪,煞是好看。
目前,我国互花米草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辽宁、福建、山东、海南等地已完成全域范围内的互花米草清除,全面转入管护和生态修复阶段。记者深入山东黄河入海口地区,对互花米草综合防治与系统修复进行了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