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一粒良种化作嘉禾万顷。这一份提案,从提出、审查、立案,到交办、遴选、办理,直至督办、答复,各环节都体现着政协委员的智慧、科研人员的钻研、农民的汗水、政府部门的推动、协商机制的保障,这正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写照。
3月5日,湖北代表团驻地,湖北省广水市十里街道观音村党支部书记熊永俊代表手攥一沓明信片,逢人便会递上一张。“我们村能赏花、摘果、看风车、充绿电,欢迎大家来体验低碳生活。”熊永俊指着印在明信片上的乡村风光,与围过来的代表们拉起了家常,“这是村里的‘光伏+’香菇棚,那是沼气发电站,边上是光储充一体化停车场……”
广西4000余名科技特派员扎根春耕一线,用科技力量践行新时代“雷锋精神”,为农户提供全方位技术指导,成为农户春耕生产的“贴心人”,交出了一份份沉甸甸的“雷锋答卷”。
乡村文化振兴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铸魂工程。近年来,山东滕州市龙阳镇紧扣“文化发展”这一核心,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探索乡村文化振兴新路径,通过文化赋能让传统农耕文明焕发时代生机,激活乡村全面振兴“一池春水”。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站在1.4万亿斤的新起点上,面对日益多元的消费需求,该如何确保粮食安全?把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蓝图变成现实,要让乡亲们得到可感可及的实惠,农村基础设施如何不断改善,乡村公共服务如何有效提升,移风易俗如何持续推进?本报记者走访了一些乡村、采访了专家学者,透过一线故事和专家观点来探寻答案。
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抓手。贵州山地丘陵占比92.5%,如何因地制宜,创新推动农业机械化?日前,记者深入黔西市采访,透过一家农机合作社的成长壮大,剖析小农机如何开进山地丘陵。
近年来,卢丹立足当地实际,与干部、群众一道发展蜂糖李、芒果等特色水果种植。村里邀请农业专家指导种植技术,创新果树管护模式,不断扩大种植面积,推动蜂糖李等水果种植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有效带动产业增值、村民增收。致富村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2000余元增长至如今的2.2万元。
截至2025年1月10日,贵州共有757个村寨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近日,贵州推出10条“中国传统村落”精品旅游线路,每条线路围绕一个主题,将散落大山的村庄与周边的自然、人文资源结合起来。看地戏起舞,听铜鼓回响,其中的“屯堡文化之旅”将游客带入不一样的“石头世界”。
国产咖啡,近半产自云南普洱;普洱孟连的牛油果,实现15%的进口替代;澳洲坚果,全国最大产地在云南……三粒“洋种子”漂洋过海,扎根云南,成为当地致富增收的“金果子”,也让置身云南美景的游客们,有了更多方式去品尝世界的鲜。
从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获悉,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基本建成3100个新时代农业农村电气化村,重点打造了27个精品卓越村和45个精品优质村,推动了县域农村绿色发展。
记者从山东省生态环境厅获悉:“十四五”以来,山东累计完成治理2.37万个行政村的生活污水,治理率由“十三五”末的31.7%提高到67%,消除了1428处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食品细加工,做足做活“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文章,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作为粮食大省、农业大省,河南以“三头三尾”为抓手,推动“中原粮仓”转型成为“国人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