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在湖北省十堰市房县红塔镇沙坪村核桃林下中药材基地,白芍花盛开,农民在林下为白芍锄草松土。房县近年依托丰富的林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柴胡、白芍、黄连、天麻等林下中药材,通过“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盘活林地,做强做优林下经济,实现农民增收。
安徽省宣城市林业局近日出台《宣城市自然保护地分类管理暂行规定》,围绕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生态资源保护利用等方面,对全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5类自然保护地提出针对性要求。
近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林草局在吉木乃县启动实施天然草原补播改良与生产力提升示范项目,旨在通过高产牧草品种与种植模式选择以及免耕补播技术措施,实现人工水源充足条件下荒漠化草原高效集约利用。
江苏省首批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特色精品工程优秀案例名单近日公布,共有10个优秀案例入选,涵盖绿美家园、绿色廊道、森林提质增效、农田林网、义务植树、困难立地造林等6个方面。
记者从北京市水务局获悉:今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座大型水库——官厅水库建成70周年,截至目前,官厅水库共拦蓄1000立方米 秒以上洪水8次,拦蓄泥沙6.5亿立方米,累计发电87亿千瓦时,为下游的北京、河北、天津地区供水430亿立方米。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能效诊断的通知》,提出根据《“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和《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有关要求,落实节能法规政策标准,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能效诊断,支撑分领域分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推进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
近日,河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院承担的“‘再造三个塞罕坝林场’项目森林碳汇量评估”项目,通过了河北省林学会组织的科技成果评估。评估结果认为,项目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取得了可观的碳汇效益,且碳汇潜力巨大。
2008年起,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10余年来,治理石漠化面积达51.53万公顷。在广西,记者走访多个岩溶地区,喜见石山增绿、群众增收。生态环境改善的背后,是当地干部群众坚持植树造林、持续科技攻关、开拓发展路径的努力。
中央第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近日进驻浙江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督察。5月7日,督察进驻动员会在杭州召开。督察进驻时间为1个月,主要受理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来信来电信访举报。
由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与永定河流域投资有限公司近日公布的《2023年度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评估报告》显示,永定河全线通水逐步常态化,河流生态廊道基本贯通,流域水网主骨架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