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100多年前,“光伏效应”在一次实验中被偶然发现。如今,光伏电站已遍布五大洲。其中,集中式光伏电站因可接入高压输电系统供给远距离负荷,占据光伏装机的主流地位。在云南禄劝撒永山,250兆瓦集中式光伏电站并网发电一年多以来,累计发电量超3.4亿千瓦时。这座电站如何规划建设,如何发挥综合效益?光伏应用的前景如何?记者进行了实地调研。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广东深圳,这个高人口密度的超大型城市,生物多样性丰富,2022年入选全球首届“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城市中如何统筹保护与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圳正积极探索一条守护城市生态资源、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发展之路。
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的热播,让美丽的阿勒泰草原走进更多人的视野。草原的辽阔广袤、流水潺潺、牛羊成群,高山河谷间多样而变化的风景,令人向往。你印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美丽的草原,到底有多少种模样?
20年来,浙江金华、福建福州、山东青岛先后与甘肃定西开启东西协作,在荒山上种下三片生态林。黄土地上,四地干部群众在植树造林中亲密合作、因地制宜、探索方法、传承经验,写下友谊佳话。
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机构发布的报告表明,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丧失速度令人担忧,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力。报告呼吁各国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国际合作,尽快扭转这一趋势。近年来,西班牙、巴西、新加坡等国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的有效措施,不断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为提高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的科学性、规范性,更好地养护水生生物资源,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近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的通知》,部署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
雄安千年秀林的养护工们除去杂草,呵护森林成长;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工人们栽种下一棵棵树苗,孕育新的希望。绿色在大地绵延,让更多群众尽享大自然的美好。有人植树,有人呵护,有人乐享。辽阔的燕赵大地上,关于绿色的故事久久传唱。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一份报告分析指出,能源、电力、交通、建筑等工业相关领域占非洲碳排放总量的近八成,非洲国家推动工业脱碳进程有望在未来30年内创造380万个净新增就业机会。目前,越来越多非洲国家正在出台或更新工业绿色增长计划,通过激励政策促进投资流向绿色低碳行业。
据了解,“绿芽积分”上线以来,已整合600多家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和社会团体参与其中,总注册使用人数超35万,日活跃用户超4万人,产生积分超5400万,累计减碳超过320吨。
特色优势产业蓬勃发展,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中欧班列和西部陆海新通道联通世界……近年来,占中国国土面积七成多的西部地区快速发展,焕发出盎然生机。许多在西部地区工作、生活的外国友人见证这些变化,在这片广阔天地施展才华。
“十四五”以来,机关事务管理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推进全国党政机关、学校、医院等公共机构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务实有力的举措扎实推进节能降碳,有效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打响后,吴堡县抓住春季植树造林好时机,以沿黄河公路直观及纵深、高速公路沿线、主要景区、美丽乡村绿化等为重点,持续加大推进全域增绿护绿力度,全力打造黄河西岸绿色廊道。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近日公布,研究人员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开展西南岩溶国家公园创建区综合科学考察时,发现一形态较为独特的豆科火索藤属植物。经专家鉴定,该植物为“隐世”80多年未被人类采集到的稀有物种——凌云龙须藤。
河北省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要素,围绕白洋淀流域、京津水源涵养区、环渤海、冀中南、大运河等重点区域分区施策、分类指导,以更高标准打好碧水保卫战。2023年,河北省水生态环境稳中向好,水环境质量呈现新提升,水资源保障实现新突破,水生态保护展现新面貌。
农业农村部发布第784号公告,确定并公布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等209家单位为珍贵濒危水生动物增殖放流苗种供应单位,可提供放流物种61种,苗种供应能力达2.3亿尾 年。
日前,来自尼日利亚、纳米比亚、莫桑比克、非洲联盟等9个非洲国家和国际组织的30名官员来华参加专题研修,并赴陕西省榆林市参观。各方围绕防沙治沙、《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履约经验等进行了深入交流。专题研修活动由商务部主办、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管理干部学院承办。
《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出,支持“动力电池更新换代”。2023年,我国退役动力电池总量超过58万吨,预计到2030年,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我国电池回收技术与行业发展现状如何?如何完善现有政策以应对国际竞争?记者采访了相关产业的企业与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