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三北”工程攻坚战全面打响一年来,阻击战片区指挥小组会同各省份林草主管部门勇于担当、科学谋划、精准施策、汇聚合力,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截至目前,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4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分别完成综合治理面积318万亩、212万亩、276万亩、591万亩、142万亩,阻击战取得良好开局。
从广西师范大学和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获悉,科研人员在广西龙州县一处地下溶洞发现一种白色盲鱼,基于形态学与分子系统生物学研究结果,确认该鱼类为新物种,并以其发现地将其命名为“龙州中华喀鳅”。
6月5日,2024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在广西南宁市举办,生态环境部发布《2023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公报显示,2023年,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地区,大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稳中改善。
黄河“几字弯”攻坚战范围涉及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5省份,是构建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区。治理重点是黄河左右岸线流沙,沿线的沙头、沙口、沙源、十大孔兑粗沙区、河套灌区平原盐渍化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减少黄河输沙量,确保黄河安澜。
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今年六五环境日前夕,生态环境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工作方案,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全民行动,不断激发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
近日,由中国林场协会主办、中国林场协会智慧林场技术委员会承办的2024中国智慧林场大会在杭州举行。本次会议按照《“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意见》的要求,以信息化驱动林场现代化为主线,积极探索智慧林场可持续发展模式,构建林场“管护智能化、产业数字化”的新发展模式。
多年来,青海省西宁市克服高寒贫旱等不利条件,不断推进城市绿化工程。截至2022年末,西宁市建成区绿地面积达4349公顷、绿化覆盖率增长至40.39%,城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绿地空间布局日趋均衡,实现了从缺林少绿到高原“绿谷”的美丽蝶变。
近年来,周宁县依托鲤鱼溪生态优势开展全域旅游建设,通过水系治理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引入相关业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布局花卉等生态产业,推动农旅融合发展,统筹鲤鱼溪周边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爱鱼护鱼的故事展开新篇章。
近日,国际运输论坛(ITF)2024年峰会在德国莱比锡举行。本届峰会以“绿色交通:危机时刻保持关注”为主题,来自各国政府、国际组织以及企业界的1200多名代表出席峰会。中国代表团在会上宣介了中国在可持续交通方面取得的成就,并就深化运输领域国际合作与交流、促进全球互联互通提出中国方案。中国在可持续交通领域的发展成就赢得多国人士赞誉。
海南省海口市,一座常住人口约300万人的城市,每天都会产生超过5000吨生活垃圾。这些垃圾最终去了哪里?如何合理利用它们?海口探索建立“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模式,采用“积分奖励”和“有偿回收”的方式进行垃圾分类回收,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全面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去年,江西被列为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重点省份之一,试点任务面积23.04万亩,涉及19个县(市、区)的41个试点单位。记者调研了解到,江西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科学合理利用林木,着力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甘肃榆中县贡井林场地处榆中县北部山区,平均海拔超过2200米,曾经一片荒芜。65年来,在五批林场人的共同努力下,林场内3万多亩荒山披绿,并带动周边10万多亩黄土山尽添新绿。日前,本报记者走进贡井林场,听林场职工讲述持之以恒绿化荒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