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10月18日,已经适应红山动物园生活的F4即将与观众见面。它们的到来,不仅是一次物种的迁移,更是一段非洲雨林与东方古都10年动物保育接力的缩影,承载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
车行淅川县小草峪流域,山水画卷眼前展开——青山层峦叠翠,丹江口水库碧波如玉。淅川县坚持扩绿兴绿护绿“三绿”并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现从“看山愁”到“靠山富”的发展跨越。
频频现身的“微笑天使”江豚,见证着长江生态系统持续向好;《献给长江的演讲》创意短视频,让长江故事跨越文化隔阂广为传播……守护一江碧水,传承城市文脉,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武汉城水共生的故事,向世界展现着中国生态文明保护的实践与成效。
近年来,武汉全面排查整治1842个长江入河排污口,关改搬转93家沿江化工企业,清理390座各类码头,腾退岸线50公里,新增完成造林11.94万亩,新改建绿道等48公里,建成长80.7公里的生态滨水空间。
从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获悉,近日,在江苏盐城举办的2025年全球滨海论坛上,我国自然资源部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发布《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国际案例集》(第二批),广西钦州市海湾生态减灾案例入选全球9个典型案例。
从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获悉,近年来,广西通过挂牌立碑、抢救复壮、打击破坏行为、强化科普宣传等系列举措,扎实推进全区1311个错落分布古树群的15.6万余株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积极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保护格局。
作为山东省济南市首条靠近泉水敏感区的地铁线路,济南轨道交通4号线进入试运行,预计将于年底前开通运营。济南轨道交通4号线坚持“绕避升抬”,将地铁线路绕开泉水敏感区、避开地下含水层、升抬地下线路埋深,消除地下建筑物对泉水的影响,为岩溶地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公园法》是我国首部关于国家公园的专门立法。其颁布实施,标志着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进入了法治化、规范化的新阶段,对于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白头鹎“啾啾”鸣叫,清脆明亮;白颊噪鹛叫声更为急促,“叽呀叽呀”;棕背伯劳“吱嘎吱嘎”几声,凑个热闹……清晨的重庆梁平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不同鸟类的叫声此起彼伏,交织成一首湿地奏鸣曲。
漫步仓颉庙,古柏错落分布,每一株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千年以上树龄的古柏有40多株,平均树龄约3000年。除了这株树龄约5000年的仓颉手植柏,还有3株树龄4000多年、14株树龄3000多年的古柏。”讲解员梁妮指着林间错落的古柏,如数家珍。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潮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生态与经济的协同发展指明了方向。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土海流域曾面临严重的生态问题,但通过一系列科学治理,现已成功转型为具有显著生态价值的湿地公园,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日前,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中资环机动车公司完成首批废旧汽车回收业务,并联合拆解企业对车辆进行精细化拆解和回用件质检再利用,标志着中资环机动车公司循环利用新模式正式进入实践阶段。
这个国庆、中秋假期,刚刚开园的北京温榆河公园二期热闹非凡,不少游客前来“尝鲜”打卡。随着温榆河公园二期工程完工,北京最大的“城市绿肺”温榆河公园全面建成并于9月29日开放,市民可以免费游园参观。
最高人民法院9日发布4件人民法院依法审理破坏耕地犯罪典型案例,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警示、教育和指引作用,展现人民法院守护耕地资源、捍卫粮食安全的坚定决心,引导社会公众增强耕地保护意识。
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意味着什么?对于全球气候治理将作出哪些贡献?又将如何推动我国绿色低碳转型?生态环境部日前举行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专家座谈会,与会专家对此进行了解读。
湿地护鸟员张海龙透过监控中心的屏幕,查看湿地鸟类迁飞及繁衍状况。“我们安装了13台带有鸟类智能识别功能的全景探头,能将湿地中大到非法入侵、小到幼鸟孵化的高清画面实时传回。”张海龙告诉记者,近年来,湿地用上了信息化系统,链接电子围栏、无人机反制、潮位监测等模块,并与公安部门联网,发现疑点自动预警,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前往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