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上海在规划建设“一江一河”滨水区时,注重打造高品质公共空间,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而这份获得感,又激发了群众对滨水公共空间治理的参与。“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生动呈现在吴昉和居民的每一次对话中。
植被恢复、固土保水,开发自然环境优势、打造生态旅游目的地……如今,一些滑雪场利用夏日“窗口期”,保护修复生态环境,拓展冰雪经济更多可能。本版推出特别报道,聚焦滑雪场在非雪季的探索,为季节性旅游场所可持续发展提供绿色样本。
7月21日,从广西第一次林草种质资源普查成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广西历时四年完成第一次林草种质资源普查,共登记优良单株及特异种质资源1.85万余份,首次全面掌握了广西林草种质资源的种类、分布与数量情况,为后续研究与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近日,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新林林业局中心苗圃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干部职工们正忙于栽植云杉、樟子松、落叶松、西伯利亚红松的种子和幼苗,为生态建设增添新绿。
记者从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获悉: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与辽宁省人民检察院签署《海洋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进一步凝聚海洋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合力。
从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获悉,广西实施林票制度改革试点一年多来,改革己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广西全区林票合作面积达8.4万亩,总额达1.17亿元,惠及林农1.59万户,林票改革已成为盘活森林资源、促农增产增收、优化基层治理的重要手段。
近期,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科学院广西特色植物保育及利用创新团队在广西百色市那坡县开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时,发现一棵中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滇桐。该树胸径达1.5米,树龄估计达上百年。此次发现不仅拓展了滇桐的已知分布范围,且刷新了滇桐最大胸径的纪录。
记者从近日召开的新疆“三北”工程攻坚战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推进会上获悉:今年以来,新疆持续巩固拓展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成果,在去年锁边“合龙”基础上新增植绿扩边面积479万亩,锁边绿色防护带宽度增加110米至7500米。
岩溶地貌、山区腹地,水土流失、土地贫瘠……贵州毕节黔西市石漠化面积一度占当地面积的1 3以上。在素朴镇古胜村,当地群众花了近20年时间,护青山、种果树,在石头缝里种下片片绿荫,也为山区群众打开了增收致富的发展新路。
鸟类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保护鸟类,必须不断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持续性,同时还要增强保护意识,不断壮大爱鸟、护鸟者的队伍,形成严密的鸟类守护网。最近,本报记者采访了几位有代表性的摄影爱好者,听他们讲述用镜头拍鸟、护鸟的生动故事,也希望大家一起携手,共同守护可爱的“天空精灵”。
近日,随着最后一片草方格在内蒙古阿拉善盟的巴丹吉林沙漠南缘铺设完成,一条长达1856公里的防沙阻沙锁边林草带实现全线闭合,标志着位于阿拉善盟的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锁边林草带合龙工作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