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近日,中国气象局发布《全国生态气象公报(2024年)》。《公报》指出,2024年,全国植被生态质量指数为69.2,较2023年增加1.1%,植被生态质量为2000年以来最优。
我国持续加大保护力度,湿地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截至目前,全国湿地面积稳定在5635万公顷以上,我国探索出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湿地保护发展经验,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怎样才能长久保持?村里开始讨论。如果没有人管,过不了多久河道又会垃圾堆积、污水横流。当时,长兴城区实行了“路长制”,我提出能不能模仿路长制建立“河长制”,这个建议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开会决定由我担任车渚港的河长。后来我才知道,2003年,长兴县率先推行河长制。
记者从辽宁省海事局获悉:目前正值海洋伏季休渔期,辽宁省推行海事、海警、渔政、公安等四部门执法协作机制,先后组织10余次全链条集中整治行动,并通过建立省级伏季休渔执法信息互通机制,形成“互动治理”执法新模式。
“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上海在规划建设“一江一河”滨水区时,注重打造高品质公共空间,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而这份获得感,又激发了群众对滨水公共空间治理的参与。“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生动呈现在吴昉和居民的每一次对话中。
植被恢复、固土保水,开发自然环境优势、打造生态旅游目的地……如今,一些滑雪场利用夏日“窗口期”,保护修复生态环境,拓展冰雪经济更多可能。本版推出特别报道,聚焦滑雪场在非雪季的探索,为季节性旅游场所可持续发展提供绿色样本。
7月21日,从广西第一次林草种质资源普查成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广西历时四年完成第一次林草种质资源普查,共登记优良单株及特异种质资源1.85万余份,首次全面掌握了广西林草种质资源的种类、分布与数量情况,为后续研究与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近日,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新林林业局中心苗圃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干部职工们正忙于栽植云杉、樟子松、落叶松、西伯利亚红松的种子和幼苗,为生态建设增添新绿。
记者从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获悉: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与辽宁省人民检察院签署《海洋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进一步凝聚海洋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合力。
从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获悉,广西实施林票制度改革试点一年多来,改革己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广西全区林票合作面积达8.4万亩,总额达1.17亿元,惠及林农1.59万户,林票改革已成为盘活森林资源、促农增产增收、优化基层治理的重要手段。
近期,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科学院广西特色植物保育及利用创新团队在广西百色市那坡县开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时,发现一棵中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滇桐。该树胸径达1.5米,树龄估计达上百年。此次发现不仅拓展了滇桐的已知分布范围,且刷新了滇桐最大胸径的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