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入夏以来,多地持续高温。高温天气会导致胃肠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的发病风险增加。专家提示,夏季是腹泻的高发季节,很多人会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起病多急骤,要预防夏季肠道传染病,注意食物和饮用水的卫生安全。
7月18日,北京急救中心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信息称,近日,北京西城急救中心站某车组接到120调度指令,有患者需转院。经了解,患者为一名儿童,在户外长时间运动后未饮水,出现神志不清情况,被家属送医院诊治。院内医生为其测体温41摄氏度,诊断为热射病,给予了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并物理降温。后该儿童转诊接受进一步救治。
关注中医养生的朋友,经常会听说“冬病夏治”这个词,三伏贴,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专家表示,相对于阴虚体质的人,冬病夏治更适合阳虚体质的人,通俗说,就是体质弱、阳气不足、抵抗力差、容易感冒的这类人。
伴随着持续的高温天气,无论是在户外还是室内,我们的身体都容易流失大量的汗液而导致缺水。而相较于年轻人,老年人更容易处于脱水状态。炎炎夏日,老年人该如何健康、合理地补充水分呢?
许多人追求“素淡”,认为茶食素淡才配得上饮茶的那一份风雅。据不同类型茶的茶性,选择适合的茶食。其实选茶食可以用一个小口诀来概括:“甜配绿,酸配红,瓜子配乌龙,黑茶要香浓。”
为加快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充分发挥家庭医生作为居民健康“守门人”的作用,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实际,7月11日上午,枣庄市山亭区山城社区医院启动为期20天的红色家医签约服务活动,本次活动组织40个家医团队130名医护人员,涉及辖区内53个行政村。
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社会急救能力建设。去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关爱生命 救在身边”活动的通知》,要求各地在公共场所配置急救设备,加强对交通、体育、景区、学校等从业人员的急救培训。
夏天由于气温高、日晒强,很多人会出现紫外线过敏或者日晒伤,日晒伤就是所谓的日光性皮炎。日光性皮炎的发生和个人体质相关,体质弱、肤色浅的人更容易发生而且症状会更重。同时,长期暴露在日光下的人也更容易发生日光性皮炎,高原地区的人及从事户外劳动者是高发人群。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研究人员在诊断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NDD)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他们开发了一种名为“ImmunoSEIRA”的新型生物传感器,能够检测和识别与NDD相关的错误折叠的蛋白质生物标记物。
日前,记者从吉林省长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敬老餐厅建设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为更好满足老年人的助餐服务需求,长春市把敬老餐厅建设作为提高养老服务质量的重中之重来抓,列入2023年幸福长春行动计划,全力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
夏季,瓜果时蔬品类增多,不少热衷“私房美食”的人尝试腌制杨梅、豆角、辣椒等,且认为这种“纯天然、无添加”的“自家味道”绝对安全。食品科学领域的专家表示,看起来“很美”的自制食品很容易因为微生物污染问题导致肉毒毒素中毒,消费者切莫盲目动手,以免带来麻烦甚至危险。
当前,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山东、江西等地都在推进夜间门诊建设,越来越多的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陆续推出夜间门诊,这些医疗机构通过调整医疗资源,延长就诊时间,满足患者的多元需求。
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网站近日报道,新研究表明,一些栖息于肿瘤上的细菌和真菌可影响癌症的进展和治疗情况,有望成为抗击癌症武器库中的新利器。一些相关药物目前正在临床试验中,这些微生物可深入到化疗等现有疗法难以触及的地方,为攻击肿瘤提供替代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