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2023年,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各地楼市不断打出利好政策组合拳,但市场仍处于深度调整之中,何时筑底修复成为最受关注的话题。2024年房地产市场走向如何?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系统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强调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也为楼市发展定调。
近一周,北京、上海房地产新政的落地工作正在有序开展。12月15日,北京地区多家商业银行宣布,新发放的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执行最新政策下限,非城六区首套、二套房利率最低可降至4.2%、4.75%,城六区首套、二套房利率最低可降至4.3%、4.8%。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日前强调要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为什么启动新一轮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保障对象是谁?谁来建?如何管理?记者就此采访了住房城乡建设部相关司局负责人。
2023年,房地产市场在顶着巨大下行压力前行的同时,也迎来了政策面更为积极的支持举措。在一系列供需两端政策优化调整作用下,“稳预期”特别是稳定房地产市场预期已经初显成效。
12月19日,中国证券报记者走访北京地区二手房市场发现,受北京市发布重磅楼市新政影响,成交出现较为明显的放量。最近几天,受大雪天气影响,线下看房受阻,但线上看房数量激增,VR看房再次火爆。有销售人员称,为线上客户讲解数量比前期大概增长了四成。由于普宅标准调整,部分豪宅有望变成普宅,相应贷款额度将增加,以海淀区、西城区为代表的豪宅聚集区看房人数激增。
近日,定位超低佣金的二手房交易平台引发广泛关注,其佣金仅为0.3%,以一对一顾问服务方式对接买房、卖房两端需求,主打线下社区服务。相比动辄数十万元佣金的房产中介,低佣金交易契合市场需求,将获得更多消费者青睐。
作为楼市风向标,一线城市有关房地产政策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12月14日,北京和上海相继发布楼市重磅新政,下调了首套房与二套房最低首付比例与房贷利率下限,并对普通住宅认定标准进行了调整。业内人士纷纷表示,本次京沪接连松绑购房政策无疑向市场传递出了重大利好信号,对整个房地产市场信心重塑和巩固回升具有积极作用。
受访业内人士认为,此次北京、上海的政策调整力度较大,不仅减轻了购房者负担,提振了市场信心;还盘活了市场,刺激了消费,特别是对刚需和改善性需求形成利好。
某地房管局近日发布通报称,多家房企通过截留短信、直接收取房款等方式逃避预售资金监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当前房地产市场仍处在转型调整期,对房企违规行为仍需保持警惕,谨防市场乱象卷土重来。
近日,广东省广州市挂出黄埔区第四批次土地出让的首宗宅地,明确“按照价高者得原则确定竞得人”,这意味着广州成为取消地价上限的首个一线城市。今年9月以来,全国已有10多个城市先后取消土地出让中的地价上限,恢复执行“价高者得”规则。
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仍处于调整周期。2023年,房地产市场呈现前高中低后稳的趋势。预计将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逐渐向稳定过渡。我们应该对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信心,需求决定市场仍有较大增长空间。长期看,房地产市场调整有益于我国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但短期内应注重防风险。
中指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前11个月,全国300城住宅用地出让金达21674.44亿元,同比下降21.42%;成交楼面均价为6407元 平方米,同比上涨8.62%;平均溢价率为5.37%,较去年同期增长2.06个百分点。整体而言,全国住宅用地流拍、撤牌数量均下降明显,但并未全面转暖,底价成交仍是主流。
一般购物可以“7天无理由退货”,买房也能“无理由退房”吗?近日,武汉市房地产开发协会发布消息称,8个在售楼盘自愿参加“30天无理由退房”活动,引起业内广泛关注。业内人士指出,此举意味着购房有了冷静期,可以让购房者更安心。
从已披露的参会房企名单来看,绝大多数为民营房企及混合所有制企业,如龙湖集团、万科集团、新城控股、滨江集团、美的置业、大华集团、绿城中国等房企被邀请参加了多个座谈会。
中指研究院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月份-11月份,TOP100房企销售总额(按照全口径销售额排名,下同)为57379亿元,同比下降14.7%,降幅相比上月扩大1.6个百分点。其中TOP100房企11月份单月销售额同比下降29.2%,环比下降0.6%。
临近年末,成都、苏州、北京等热点城市密集招拍挂土地,成交整体分化明显。近期,多家上市公司公告新增土地使用权,房企拿地积极性有所提升。从布局区域看,企业热衷于在长三角拿地。
成交突破万套,是广州二手房交易的重要门槛,标志着市场交易处于活跃区间。广州市房地产中介行业协会分析指出,二手交易量持续增长主要原因包括广州限购优化政策的刺激效果持续,因部分区域放开限购,此前不具备资格的置业者购房需求陆续释放,同时缩短了房屋置换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