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爱子,教子以义方。”莫让子女躺在“功劳簿”上,莫让子女们享受“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的特权环境。历史是一面镜子,党员领导干部不妨重读《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从中回味,感悟践行。
中国人对家风的讲究由来已久,古人先贤对家教的重要性多有论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不过,对于家风,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其重要性的认知和强调上,而应找到良好家风的养成路径和方法。
家规家风作为中华文明传承的载体之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塑造着人们的价值观,对党员领导干部尤为如此。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家风建设,要求领导干部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
在江苏昆山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家族,出现了不少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其中最有名的当数朱用纯,也就是朱柏庐。和朱柏庐这个名字连在一起的,是他留下的五百字的《治家格言》,又称《朱子家训》。
在鲁西北平原蜿蜒的徒骇河畔,静卧着三位英烈的陵墓,这就是徐河口三英烈士墓。三英烈士墓位于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胡屯镇徐河口村西南1公里处,是为纪念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徐宝珊和徐宝璧、徐宝珍三兄弟而建。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寄托思念、盛放亲情,正是感知、继承、升华好的家风之时。中国人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追求中,家庭既是生活之所,更是修身之所,是影响人生最重要的精神根基。
秉承家训去异地,传承家风创新业,子孙后辈的发展空间被拓宽,也成就了历史中家风传承家族延续的一段佳话。这些黄峭子孙们在一个地方站稳脚跟后,第二代或第三代又分出一支到外地打拼成家创业。他们秉承先人教诲,在异地发愤图强,卓有成就。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体现着家庭或家族的价值观。如何使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家庭美德通过家风代代相传,为塑造个体人格、形成良好社会风尚提供支撑,是历代政治家十分关注的问题。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领导干部的家风连着党风政风。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作为一代名臣,他严以修身、恪尽职守、廉洁奉公、体恤民情,深受百姓爱戴。作为一代名儒,他提出并一生践行“知行合一”“致良知”的理念。他被后人评价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功、立德、立言,皆居绝顶”。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优良的家训、家规,其形成的家风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做人。家风的建设应该是家庭教育的核心,然而现实中很多家庭却多是围绕孩子的学业学习来实施所谓的“家庭教育”,还有一些家长不能以身作则、忽视亲子沟通,使家庭教育这一人生成长中最重要的一环出现缺失。
客家人主要聚居于粤闽赣三省交汇处的丘陵山区,以粤东梅州为中心,辐射赣州、惠州、河源、龙岩、三明等城市。作为历史上从中原衣冠南渡的移民族群,粤东客家在儒家文明的持续影响下,以有形和无形的文化载体为依托,结合时代精神,传承和弘扬优良家风。
万物复苏,惠风和畅,位于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的善洲林场一片欣欣向荣。林场原是荒山秃岭,曾任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退休后艰苦植树22年,将这里变为一片绿洲;林场原名大亮山林场,为弘扬这位平凡老人的高尚精神,2010年更名为善洲林场。
中华书法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学习这门艺术,除了天赋之外,更重在恒心。古往今来的书法家,无一不是经历了多年的刻苦磨炼,才练就了那一笔的潇洒。而这种恒心,往往就来自这些书法家的家风。这方面的代表人物,当属被称为草书之圣的书法家张芝。
由赵丽颖等出演的古代社会家庭题材大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以古鉴今传递优质传统文化,还原古代传统家庭日常,关照当下呼唤温暖家风回归,展现真实的人生百态,一经播出便广受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