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梅兰竹菊合称“四君子”,文人志士尤爱“四君子”,羡慕其高风亮节。明代有一位御史,名字中就有一个“兰”字,他为官四十多年,历任右都御史、漕运总督、南京工部尚书等要职,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后人赞其“一代名臣昌国运,三本奏章振朝纲”。他就是丛兰。
家风相连成民风,民风相融汇国风。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优良家风,是全面从严治党、抓好党风廉政建设的题中之义。如何发掘、传承好中华传统家风中的积极因子,培育和营造崇廉尚俭、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以优良家风引领党风政风民风向上向好向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鲁迅先生的认真精神:即使是孩子说的话,也要给予重视,调查之后才下结论;杨荫杭先生的顺其自然:尊重孩子的性情,不把自己的主观意见强加给孩子,让孩子在自由选择中健康成长。两位学者教育子女的方式,应能给我们带来许多思考。
李尚卿从小生长在家风严谨的家庭中,家族制定的家训为“人文丕振,乃树家声,英华广萃,式建国勋”,显示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后来,经李尚卿倡议,这段家训作为范字,以辈分排序的方式使李氏后人传承。
《宋史》中记载:“ 宣仁太后语帝曰:‘得贤内助,非细事也。’”能够选得一位贤内助,这不是一件小事。协助丈夫治家有方的妻子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称赞与重视。贤内助的出处,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古铜色的脸庞,花白的头发,黑色的布鞋,打着补丁的灰布中山装……他那清瘦的身影仍如此鲜活地存在于我的脑海中。在我看来,谷文昌的孙女这个身份,不仅跟普通的老百姓相比没有特殊的地方,反而更多了一份责任和自律。
这堂上哭了半个班孩子的课,是《道德与法治》七年级第三单元的《亲情之爱》。进入青春叛逆期的初中生们,总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造成亲子关系紧张。可他们真的懂父母之爱吗?学校思政老师胡祥梅设计的这堂课,就是要化解两代人的心结,让学生感受“爱在家人间”。
苏颂还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五十多年历经五朝,哲宗朝升为宰相。他为官清正,远避权宠,不立党援,遵制守法,顾全大局,团结民族,颇得民心。南宋理学大师朱熹这样评价他:“赵郡苏公,道德博闻,号称贤相,立朝一节,终始不亏。”
爱孩子是妈妈的本能,从怀胎十月开始,直到自己老去,每一个孩子都无时无刻不在妈妈的这种本能牵挂之中,从古至今,无有例外。圣贤多良母。古人将父亲与君主进行类比的同时,更将父母并称为“亲”,就是认可母亲的辛勤劳、辛劳、功劳的有力证明。
当记者来到位于广州美术学院33栋的容璞家中时,时间已是傍晚。均已过了古稀之年的梁世雄和容璞老两口还在忙着整理家中计划捐赠的画作。一进门,墙上落款容庚的“半池风雨迎春冷,一夜霜花带月开”对联就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1963年元旦,周恩来总理在政协全国委员会宴会上称赞道:“沈老是民主人士左派的旗帜,他曾经为民主主义、为社会主义奋斗到老。”这里所言的沈老,即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社会活动家、法学教育家沈钧儒。
在扬州老城区弯弯绕绕的小街小巷内,散布着七处朱自清故居,除了安乐巷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三合院,还有几处朱家曾居住过的房子。如今慕名前来拜访朱自清故居的游客络绎不绝,扬州人提到朱自清还是会面带微笑地尊称一声“先生”,也不枉先生在散文中自称“我是扬州人”,更不枉朱家人“生于斯,死于斯,歌哭于斯”。
不是景点,胜似景点。3月29日,浙江省天台县赤城街道田洋陈村文化礼堂像往常一样,人头攒动,非常热闹。作为浙东沿海台州市首家建立的家风家训馆,这里的约500件蕴含着家风家训深刻印记的实物,唤起了省内外游客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守望家风》具有重要的历史传承价值和现实启示意义,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该片坚持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坚守中华文化审美风范。既注重理论性,又注重历史性。对治家和治国的关系进行了深刻阐释,是一部难得的为时代画像、立传、明德的影视文化佳作。
“不爱钱,不徇情,我这里空空洞洞;凭国法,凭天理,你何须曲曲弯弯。”这是河南安阳县蒋村镇马氏庄园里的一副楹联,一语道破了古今贤达为官为民的真谛,其作者是被光绪钦赐“堪为晋省百官之楷模”的马丕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