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穿了20多年的补丁衬衣、只穿过一次的纱布衬里布鞋、送给侄女伴她在内蒙古20多年的军大衣……淮安的周恩来纪念馆内,众多与总理有关的文物中,有几件衣物乍看毫不起眼,背后的故事却令人动容。7月31日,“红色记忆”采访组在淮安采访周总理的侄女周秉德,听她讲述文物里蕴藏的总理品格和感人家风。
代市镇从勤俭持家入手,利用会龙村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对优秀家规、家训、家风故事进行收集整理,并制作成精美的文化墙,推广优秀传统家风家训,讲述“最美家庭”故事,在全村群众中营造崇尚家庭美德、修身齐家的良好舆论氛围。
杨荫杭是著名学者杨绛的父亲。杨荫杭年轻时曾两度出国留学,民国成立后曾在司法界工作过一段时间,后来长期从事律师工作,是民国时代一位颇有建树的人物。杨荫杭在子女教育方面也是非常成功的,不但培养出了杨绛这样的著名学者,他的其他子女也都学有所成,这都是与他的教育方式分不开的。
作为近代湖湘文化集大成者,曾国藩一生秉承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信条,把“齐家”摆在突出位置,他疏理治家方略,形成“书、蔬、鱼、猪、早、扫、考、宝”的治家八字诀,推出“尚廉、尚谦、尚劳”的家教家规,使世代子孙从中受益,曾国藩秉承的家风很值得今人借鉴。
7月26日上午,全国第一所展示张謇家风家教的专门馆——张謇家风家教展示馆正式开馆,通过图文展示、多媒体互动等形式,讲述了张謇家风的起源、教化、传承,揭示了张謇家风的特征和意义。
在我家的旧居里,存放着两个布满灰尘的大纸箱,箱子外面的标签上写着“百宝箱”“注意保存”的字样。打开一看,里面尽是一些补丁衣服、半截腰带、老式茶缸等废弃物品。这些都是父亲收藏的“老物件”,被他视为珍宝。问他保存这些干什么,父亲说这就是“根”,这就是“本”。
魏氏家风对魏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青年时期,魏源曾写对联云:“读古人书,求修身道;友天下士,谋救时方。”身居陋室,胸怀天下。成年后,魏源不以自身的进退荣辱为念,而是忧愤于国势衰颓,发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世纪呐喊。
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陈白沙潜心为学,诲人德才并重,长年与弟子、后辈“耕读自乐,不求闻知于人”。他曾有感而发赋诗曰:“二五八日江门圩,既买锄头又买书,田可耕兮书可读,半为农者半为儒”,字里行间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古代乡村最美的一道风景。
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有时候会做作业到很晚,但他第二天还能早早爬起来去上学,周末两天也安排得满满当当,每天像个小陀螺一样忙碌不停歇。有一次,我问他是不是很辛苦,要不要减少一些课程,他说:“妈妈,我不辛苦,不累,姥姥姥爷种地比我辛苦多了,我要向他们学习。”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对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作出过许多重要论述。7月9日,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大力加强对党忠诚教育,学习宣传先进典型,引导党员、干部见贤思齐,把对党忠诚纳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国学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的精粹,其中蕴含的思想道德和文明礼仪等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江苏省海安市墩头镇加强国学教育,以国学经典润泽孩子德行成长,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这一举措在当地备受好评。
注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风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党的98年征程中,一代代共产党人树立的醇厚家风、沉淀的优良传统,已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廉洁修身、廉洁齐家的表率,为我们树立了价值典范和行为标杆。
李光地(1642—1718),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福建泉州安溪湖头人,清初著名理学家、易学家。他历任翰林编修、内阁学士、直隶巡抚、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等职,为官近五十年,几乎经历整个康熙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