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弘扬好家风,不是冷冰冰的说教,而是因地制宜、贴近群众,带着热度、温度、温情——只有善于创新家风建设的方式,把好家风融入日常,让家风家教形神兼备,才能让更多心灵获得家风的滋养,锚定自己的人生坐标。
临近年底,乡村的文化氛围也日渐浓厚。1月9日,记者来到泰安宁阳县堽城镇桥南村,走在百米文化街,一侧的家风家训墙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这面墙上集中展示了村里18户文明家庭的家风故事和村里“宁氏”“宋氏”“刘氏”“王氏”四大家族的家风家训。
王大珩(1915-2011)是中国光学事业奠基者,国家“两弹一星元勋”,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他的父亲王应伟是天文气象学家,也是中国天文学会的创始人之一。王应伟十分重视子女教育,主张因材施教。王大珩取得的成就,与父亲的教育以及良好的家风有着很大关系。
我国历史上,家教是促成社会主流价值观社会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渠道,对基层社会治理起着助益作用,也形成了一些宝贵的历史经验。如今,吸收借鉴古代家教在传承主流价值观方面的有益经验,对更好发挥家教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十分有意义。
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新时代继承发展中华民族悠久丰富的家训文化,重构伦理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具有积极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用良好家教家风涵育道德品行,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中华民族向来推崇劳动,极为重视对家中子女勤劳美德的培养,将之看成是修身、齐家和治国的重要途径,因此,勤劳成为中华民族普及最广、传播最久的美德之一,同时也成为历代家庭中训诫子孙的最主要内容。
“我家的家风是‘天道酬勤’”“我家的是‘尊老爱幼’”……课间休息时,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锦绣实验学校,几名学生对自家家风展开热烈讨论。漫步在校园,家风家训手抄报、最美家风全家福、自制家风卡……为啥学校里有这么多的家风元素?
每年春节,家就成了全体中国人的共同方向,人们从天南地北赶回家中,团团圆圆过个年。春节团聚已成为一种精神寄托,蕴含着无限亲情。利用春节相聚时刻,培育优良家风,也是古往今来的文化传承。
29日,福建省福州市三坊七巷名人家风家训馆内,30多位观众从家风讲师手中郑重接过了一份字帖,上面写着“存心不善、风水无益”“不孝父母、风水无益”等,是清朝重臣林则徐针对世风日下的时弊而写的“十无益格言”。
徽州地区的文风昌盛,造就了明清以来科举取士的显赫成就,一大批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艺术家等等,英才辈出,这一优势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历史文化资源——徽州的家风家训。家风家训,是该地区众多杰出历史人物赖以成长的丰厚文化土壤,也是徽商群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丰厚历史资源。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他的学术成就得到后人的高度赞扬,曾主持船山书院的清末著名学者王闿运在所撰墓联中,称之为“南国儒林第一人”。他留下了《耐园家训跋》《家世节录》,以及给子侄的10多封家书等家教文献。
当我们来到范园时,已是下午四点了。初冬的田野,不复有金黄的喜悦,予人一丝萧瑟的意绪。范园就坐落于这一大片田野中,如果将视野放大,范园前有伊河,后有万安山,前者是孕育河洛文化的母亲河之一,后者处北邙山之巅,山川形胜,更底蕴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