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怀宁县凉亭乡立足当地淳厚的传统文化和家族宗谱,不断挖掘蕴含在每家每户的“好家风”基因,开展“传家风、淳民风、正社风”系列活动,树立人人崇尚良好家风、家家争创和谐家庭的良好新风尚,各村均已开展家风家训挖掘,共计17个。
以家庭文明建设为抓手,以好家风支撑起好的社会风气,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扎根人们的心灵、滋润人们的精神,提振社会风气、涵养社会文明,那么,文明家庭的道德之花就会竞相绽放。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修齐治平的统一,把“齐家”视为“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故而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为教化宗旨的家训文化十分发达,是先贤们留下的极具特色的宝贵文化遗产。加强传统家训文化研究,对于今天的社会建设和文化传承工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修身”、“齐家”正处在一个人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修己到安人的过渡环节,“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无论未来的路有多远,成就有多大,起点都是家,此之所谓“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中庸》)的道理。家对于中国人的意义,不只是生之本、养之本,更是教之本。
春秋列国中出现了不少重视家教的典型事例,也初步形成了绵延数千年的中国传统家风,曾长期活跃在晋国政治舞台上的范氏家族便是其中的代表。范氏之所以在晋国长期居于要位,掌控实权,除了世卿世禄制因素,还与范氏历代大宗严格治家、勤于家教有密切关系。
傅抱石自幼即表现出对字画刻印的酷爱。父亲傅得贵所开的修伞铺旁有裱画铺、刻字摊,都是他童年时的流连忘返之地。小学时,由于家贫,傅抱石曾中途辍学一段时间,但即使是去瓷器店当学徒,他也坚持自学篆刻。谈起自己的成长史,傅抱石总是和儿女们说:“不知饥寒,就不能成人。”
“树家风,传家训,立家规”“传承好家训,培育好家风”……走进萍乡市芦溪县源南乡源溪村,吸引人的不仅仅有古色古香的房屋建筑、平坦宽阔的路面,引人注目的还有那随处可见的一幅幅图文并茂墙体“家风文化”。
坐落于福建省福州市中心的三坊七巷,被誉为“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是福州市一张靓丽的名片。这里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家风家训人文资源深厚。
从广义上讲,教育贯穿人的一生。如果根据接受教育的内容和环境来划分,我们一生的教育可分为三阶段:孩提时代的家庭教育、青少年期的学校教育、成人阶段的社会教育。“家教”是人一生中最早、最直接也最亲切的教导,大抵以基本的伦理道德和举止礼节为主要内容。
家训是父祖长辈对后代子孙的训教,是家族先人为后人制定的立身处世、居家治生的原则和规条。它是借助尊长的权威加之于子孙或族众的道德约束,甚至具有法律效力,现代学者也称之为“宗族法”。
在湖南湘阴县城西正街上,有一座四栋相连的宅院,是晚清时期中国首任驻外公使郭嵩焘的故居。因院内种有两株石榴树对着书斋,故名“面榴轩”。在这个灰瓦白墙的斑驳宅院中,有一副楹联悬挂于祠堂两侧的大门上,“文章千古事,忠孝一生心”。这副楹联是郭嵩焘据其家训“世家先立本,道德与文章”而作。
长笛和昆曲是这个家庭里最离不开的物件。“茶余饭后,他笛子一吹,我就唱上了,女儿跟着咿咿呀呀。”邵天帅说。二人已相识15年,结婚8年,朝艺术目标携手共进。张鹏说,“希望后代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宝贵的文化遗产充满敬意。”
作为山东省内首个倡导清廉家风建设的教育基地,青岛市北区清廉家风馆自2019年10月开馆以来,面向社会免费开放,累计接待400批次6000人次职工市民,成为当地弘扬优秀家风、打造精神家园的网红地标性新景点。
“孝敬老人,公心办事”“乐于助人,热爱社会”“爱党爱国,忠厚传家”……在有着41个姓氏1382户的临沂市蒙阴县常路镇常路社区,家家户户的大门旁都挂着一个设计精美的扇形家风家训牌匾,大家都像爱护自己的脸面一样,把它擦得锃光瓦亮,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道特色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