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立身、处世、为学,谢氏先祖对子孙的谆谆教诲尽在《谢氏家训》的一字一句中。谢氏家族人才济济,其中不仅有谢灵运、谢道韫、谢惠连等杰出的文学家,更有谢石、谢玄、谢琰等优秀的军事人才。时至今日,我们仍可从《谢氏家训》中得到诸多启示。
在无锡西郊的惠山之麓,就有座以“惠山”为名的古镇,它犹如一首传唱千年的旖旎吴歌韵味悠长,不仅将水乡的灵秀之美熏染进遍布古祠堂的街角巷陌,还用那蕴含其间的悠远历史与深厚文化,向人们演绎江南古镇别样的深邃与沧桑。
近日,由西安市未央区委文明办和区教育局主办的“‘我们的节日·中秋’主题示范活动——好家风铸就文明家庭”在未央区大白杨小学举办。在大白杨小学报告厅内,同学们正在聚精会神地聆听五好家庭代表、西安市劳动模范聂志宽为师生们带来的家风课。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祸殃”,这是《易经》里的经典语录,也是我家的祖传家训。小时候不懂得这句话深奥的道理,长大了才明白他的意思:修善的人家,必然有更多的吉庆,作恶的人家,必然有更多的祸殃。
据《梓潼县志》(乾隆版)载:“葛山,县西三十里。今名卧龙山,昔诸葛武侯置营于此。”又据梓潼县《三国演义》学会刘长荣、仇昌仲等考证,诸葛武侯北伐曹魏,将梓潼作为练兵演武储粮之地,其养子诸葛乔同士兵们一起,参加与督运军粮的艰苦工作。228年,诸葛乔客死梓潼,年二十五。
在古田会议纪念馆里,珍藏着5封尘封已久的家书。这些泛黄的家书写于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穿过炮火硝烟,越过时光岁月,字里行间昭示着一位中国军人笃厚的家国情怀,见证着一段可歌可泣的抗战历史。
“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朱熹很喜欢《二程粹言》中的这句话,把它记在了《近思录》中。在朱熹看来,仁本身即是一种道理。这种道理是正确的,蕴含着内在秩序。失去了这个道理,就会没有次序,产生混乱。
衍圣公,是孔子嫡派后裔的世袭封号,始于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终于民国时期(1935年),承袭了32代,近900年。历代衍圣公都在孔府里办公和生活,孔府的一景一品、一石一树,均受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泽被,以及为政以德的孔氏家风熏陶。滴水藏海,关于孔府的三则故事,虽然短小,今日读来不免意味深长。
“待人以礼、立身以诚、为人以德、行事以实”“人无信难立于世,行无度寡成大业”“孝老敬亲持以恒,穷困思变方为能”……这是湖北孝感供电公司信通分公司在党员干部中开展“传家训 立家规 扬家风”廉政宣传教育月活动中征集到的部分家风家训。
张謇的《家诫》虽然字数少,节自先贤古训,但是张謇在筛选上颇费功夫,可谓深入浅出,并且他对部分原文作了改动、优化和概括,用心很深。《家诫》字数虽少,但内容涵盖了修身、治学、做事、为人、交友等诸多方面,且耳熟能详,便于熟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学者一直在探讨:为什么中华文明得以承传,并保持了五千多年经久不衰?经过研究,他们得出结论:那是因为中国人特别重视家庭教育的结果。历史证明,这个结论是合理的。
5月17日,在四川资阳乐至县陈毅纪念馆,陈毅故里景区管委会文物博物部副部长唐铭泽小心翼翼打开“001”号档案袋,拿出里面珍藏的一封信。那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陈毅同志于1951年在上海住院期间写给父母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