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进行了概括,其中之一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加快建设贸易强国。”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安排,为新时代新征程贸易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新时代,必须继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新的重大问题,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深刻理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深邃意蕴,有利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以强大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强国战略的实现,汇聚起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所作的报告主题鲜明、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博大精深,通篇贯穿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行动指南和行动纲领。职业教育战线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坚持以抓好“三进”工作为新的契机和切入点,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是引领思政“金课”建设、锻造人才底色的关键。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出发,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明确要求“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
农产品销售一头连着食品供应,一头连着农民生计。眼下,虽然蔬菜滞销情况已有所缓解,但仍不可掉以轻心,务必进一步打通物流堵点,搭建高效便捷的产销对接平台,让农产品更快从田间地头到达消费者手中。
近日,国家乡村振兴局、教育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立和完善乡村工匠培育机制,挖掘培养、发展、壮大一批乡村工匠,促进农民创业就业,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重要人才支撑。
扩大内需,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点燃这一引擎,离不开完整的内需体系这个动力源。应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综合施策扩大消费和有效投资,持续优化市场环境,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党的创新理论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党的理论传播要与群众需要更好结合,让党的创新理论为人民群众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成为指导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和拓展了”说明“中国式现代化”既是完成时,又是进行时,彰显现代化的中国自信与自觉。
国家统计局不久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6%,增速较前9个月有所放缓;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3%,降幅较前9个月扩大0.7个百分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振兴是根本。当前,随着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征程,高校肩负的使命更为艰巨,要发挥多重优势,力争更大作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加强社区“微治理”,有利于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更快更精准回应人民群众诉求,促进基层治理效能全面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强调,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牢牢把握过去5年工作和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的重大意义。这启示我们须拉长视域,在新时代的伟大文化变革中去把握“文化自信自强”的生成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