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中国共产党从弱小到强大,中华民族从衰败凋零到欣欣向荣,都是党团结带领人民干出来的、奋斗出来的。只有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精神状态,才能团结带领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近期,全国多地出台相关举措发展夜间经济,鼓励夜间餐饮、文化娱乐、旅游等活动。这些新举措体现了相关部门为加快消费恢复和扩大消费作出的努力,也将对夜间经济发展和文旅市场复苏起到促进作用。
中国的传统就是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开放。新时代新征程,我们需要深度思考:如何促进改革与开放的联动效应,寻找释放二十大红利的突破口?如何让开放真正具有高水平的内涵?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在理论上有对标、在实践上有对表。
关键共性技术作为具备公共品特性的核心技术,在行业和市场应用中具有显著的外部性,商业化潜力巨大,有助于提升我国制造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然而,我国在基础材料、高端芯片、工业母机、精密元器件等关键共性技术领域的攻关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强调“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这是自2020年开展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4年用同样的表述对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进行部署,也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连续11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由此可见中央对此项改革的高度重视。
2022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工作的通知》,创新性地提出以覆盖城乡两种教学环境的“双实践”制度培育乡村“大先生”,这是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助推乡村教育发展、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创新之举,具有重要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就要有大的样子,同时大也有大的难处。”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14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如何始终具备强大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是必须解决的独有难题。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将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新发展阶段着力推动完成的重大历史任务,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考虑短期应对和中长期发展,在实践中统筹好几个重大关系。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近日正式发布,强调要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这是党的二十大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之后,作出的最新具体部署。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美丽乡村”到党的二十大强调“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美丽乡村与和美乡村,一字之变,内涵极丰极深。
德育作为重要的教育形态,在智能时代下既面临创新发展的崭新机遇,亦遭遇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唯有准确“识智”、积极“应智”和主动“求智”,德育方可实现与智能技术的“共舞”。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这为新征程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和重要指引。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赓续民族精神,是新时代的鲜明特征,为我们在新征程上不断夺取新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这为我们稳步推动制度型开放、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稳步推动制度型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无阻。
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六个如何始终”深入阐述“大党必须解决的独有难题”,告诫全党要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其中,第一个就是“如何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一片甲骨惊天下”的殷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拥有包括甲骨文在内的诸多重大发现,展示了中国辉煌历史和中国考古巨大成就,在中华考古史、中国文化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中国考古事业的快速发展,那些被发掘出来的古代遗址、文物遗迹将尘封的历史揭示出来,不断深化我们对历史的认识,清晰呈现中华文明的绚烂底色,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