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9月18日-19日,第一届中国—东盟国家蓝色经济论坛在广西北海举办。活动期间,主办方现场获赠140吨来自广西钦州市海洋生态修复项目新增红树林碳汇,用于抵消论坛期间有关活动产生的碳排放量。广西首次创新性通过“蓝碳”交易实现“零碳”办会。
豹猫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身,狐狸、老鹰等野生动物在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治沙林场“安家”,被称为“熊猫鸭”的斑头秋沙鸭等候鸟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乌梁素海的“常客”……近年来,中国“三北”地区野生动物归来的好消息一个接一个。
为进一步缓解城市夏季高温,近日,武汉从加大通风、增强地表透气、降低碳排放及能耗等方面实施“通风、活水、增绿、透气、降碳”五大专项行动,加快转变超大城市发展方式,力争到2025年实现城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在紧锣密鼓建设中的前海交易广场中区,记者从中间一座两层楼高的低矮建筑内逐级而下,一个宽广的地下空间豁然眼前:4台小型卡车那么大的机器整齐排开,中间是数不清的蓝色和橙色管道,错综复杂地互相连接,这便是今年5月进入试运行的4号供冷站。
无限风光皆入画,层林尽染秋意浓。墨绿色、金珀色、鲜红色……斑斓的彩色肆意铺卷在大地。这里是右玉,是镶嵌在祖国壮美山河中的一抹浓浓诗意,是国土绿化绘就美丽中国的动人画卷,是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样本。
《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近日全文发布。《规划》明确了今后一个阶段防沙治沙工作的总体思路、工作重点和目标任务,有助于全面、科学、系统、持续开展荒漠化治理,高质量推进防沙治沙工作。
近日,北京市和河北省人民政府正式签署了为期3年的官厅水库上游永定河流域水源保护横向生态补偿协议,这是继密云水库横向生态补偿协议之后,两省份签订的又一以水源保护为目标的补偿协议。
日内瓦当地时间9月6日15时23分,《湿地公约》常委会第六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提交的关于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的区域动议提案,标志着国际红树林中心正式成立。
近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推进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2018年至2022年,沿黄19县(市)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300多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由53.8%提高到56%。
近日,生态环境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中国气象局办公室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的通知》,明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积极探索和总结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路径和模式,提高城市适应气候变化水平。
记者从贵州省自然资源厅获悉:近日,贵州省自然资源厅、林业局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全省森林、草原、湿地和石漠化调查监测工作的通知》,开展2023年全省森林、草原、湿地和石漠化调查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