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竹缠绕复合材料产业再获中央政策支持。 5月10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印发〈“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规划提到,培育壮大生物经济支柱产业,促进竹缠绕复合材料技术发展,推动在城市综合管廊等基础设施建设中示范应用。
日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碳中和签约启动仪式在福建省三明市举行。福建金森碳汇科技有限公司捐赠100吨三明林业碳票碳汇量,用于中和研讨会期间因交通、餐饮、住宿、会议资料和会场用电等产生的温室气体,实现“零排放”目标。
安徽林业特色产业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工作成效明显。今年第一季度,安徽省林业“双招双引”签约项目101个,总投资额206.44亿元,其中落地项目93个,占比92%;达成合作意向待签约项目31个,拟合作投资170.38亿元。
记者从生态环境部获悉:2022年一季度,3641个国家地表水评价考核断面中,Ⅰ—Ⅲ类断面比例为88.2%,同比增加5.2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为1.0%,同比减少1.1个百分点,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地处高寒地区的西藏,曾因过度放牧、草地退化等原因,面临草畜矛盾和生态问题。近年来,西藏在那曲、日喀则等地推广人工种草项目,加快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适合高原地区的“种草养地、种草养畜、林草间作、沙固水聚”草业发展之路。
“看到了吗?正前方!”发出这一声惊呼的,是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技术科科长陈希。他正和团队伙伴一起,在保护区核心水域,参加一项白海豚种群联合调查行动。眼前的二十几头白海豚,白色的皮肤透着粉红,在海浪中上下游动,不时发出叫声。
近年来,在成都市大邑县西部的亚高山区,陆续引进栽培了一种多年生宿根野花——灯台报春。每年春末夏初,绚丽多彩的灯台报春都会在那里如期绽放,为诗圣杜甫笔下的这座承载着“千秋雪”的“西岭”平添了一道别致风景。
黑龙江省林草局日前印发《黑龙江省林下经济发展规划(2021—2035年)》,旨在牢固树立“大食物观”和“两山”理念,通过不断深化林下经济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绿色转型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提供更多优质森林食品、推动林下产业振兴发展, 让林区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支撑。
中国是非洲绿色转型的坚定支持者和重要合作伙伴。迄今,中国已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实施上百个清洁能源和绿色发展项目,支持非洲国家更好发挥太阳能、水电、风能、沼气等清洁能源优势,助力非洲自主可持续发展之路。
近日,湖北五峰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保护区及周边地区植物模式标本及原产地物种调查。本次共调查到以长阳、五峰地区为模式产地的维管植物69种23变种6变形种,涉及44科68属。
陕西省旬阳市全面夯实林长责任制、任务清单制、常态巡林制、群众监督制,构建起市、镇、村三级林长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形成了一林一牌、一林一策、一林一档的工作机制,全市森林覆盖率长期稳定在55%以上。
近日,甘肃省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在整理红外相机数据时发现,放置在唐坊滩保护站针阔混交林中的红外相机,于4月7日21时32分疑似拍摄到雪豹。经兰州大学和西北师范大学专业人员鉴定,确定其为雪豹。
在闽西腹地,群山之中,生长着一片全国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集中连片杉木大径材人工林。一株株杉木高大通直、整齐划一,林下,红豆杉、闽楠点缀其中。见过这片杉木林的人,常会用“罕见”“震撼”之类的词汇来表达感受。
浙江省林业局、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2个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科学利用林地资源促进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浙江省发展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