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村头山峁上,年过六旬的马柿军和乡亲们手握铁锹,正在开挖鱼鳞坑。这一个个交错排列的半月形土坑,看似不起眼,却能蓄水保肥,助力提高苗木成活率。“蓄水种树,让泥不下山、沙不出沟。”顺着马柿军手指的方向望去,山坡上栽植的200多株苹果树已冒出新芽。
今春以来,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特色林果产业中心主动与乡镇对接,以“三年保活见绿荫、四五年结果出效益”为目标,鼓励乡镇村组充分利用“四荒地”发展经济林产业。目前,部分乡镇已利用“四荒地”新建村集体经济林1100多亩,栽植庭院经济林苗木26万株。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日前完成一宗社会化碳汇造林项目,建立碳汇造林示范片3.42万亩,通过海峡股权交易中心,完成碳排放交易8.8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额149.67万元,所得收入为全县14个乡镇2000多农户共同所有。
近日,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启动2022“中国森林体验基地”“中国森林养生基地”“中国慢生活休闲体验区、村(镇)”(简称“两地一区”)申报认定工作,申报材料提交截止时间为8月31日。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赤水市结合自身特点,通过退耕还林大面积栽种竹林,不仅使流入赤水河的泥沙含量明显减少,当地也依靠竹林发展起了“竹经济”,让31万赤水人过上了富“竹”生活。
南平是福建省面积最大的设区市,森林覆盖率高达78.85%。2021年以来,南平全面推行林长制,实行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双林长”与市委、市政府相关负责领导分区挂片工作模式,率先在全省实现四级林长及责任区域全覆盖。
今春以来,广东省积极开展造林绿化,截至4月底,全省已完成备耕整地30.40万亩、造林与生态修复74.43万亩、高质量水源林工程建设35.97万亩、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建设3.62万亩。
记者从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长江源园区可可西里管理处获悉:近日,首批137只待产雌性藏羚羊已通过青藏铁路、青藏公路动物通道,继续向产仔地卓乃湖进发,这表明可可西里地区藏羚羊已经开始一年一度的迁徙产仔之旅。
经过10余年不懈努力,前不久,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张石宝带领下,研究团队攻克了独蒜兰的种子萌发、花期调控、栽培技术等一系列技术难题,目前已实现规模化人工繁育和栽培。
近年来,四川省华蓥市把发展美丽产业作为山区群众增收的重要内容,在禄市、华龙、明月等多个乡镇,依靠种植玫瑰、兰花、菊花、紫薇、海棠等花木,既盘活了土地、焕发了乡村活力,又逐步实现了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的愿景。
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引进云南禾韵园艺产业有限公司,成立山东韵贤园艺有限公司,打造招贤玫瑰产业园。目前,全县鲜切花种植面积为5000余亩,2021年实现销售收入3.5亿元。
近日,湖北省十堰市林科所科研人员在位于郧阳区柳陂的林木种苗基地栽种了300多株油橄榄树苗,这些油橄榄树苗分别来自中国林科院所属油橄榄基地和甘肃省陇南市,品种有“科拉蒂”“超克”“孔色”“罗加民”“海口优”“陇榄1号”等17个,每个品种均具有抗极端低温、抗黏质土、抗旱等一个或多个优良品质。
江西省新余市抢抓春季造林时机,高质量推进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集约人工林栽培6500亩、森林抚育2万亩、现有林改培8800亩、林下经济种植100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