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手机直连卫星是当前卫星通信领域发展的热点。近年来,越来越多智能手机搭载卫星通信功能,例如支持北斗短信的手机在无信号覆盖时,可发送最多20个字的短信和定位信息,定位精度达10米。
展示科技创新成果,汇聚院士专家观点。从科博会看绵阳,看中国(绵阳)科技城的实践与探索。近年来,绵阳积极融入和促进成渝地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取得新进展。
“金钉子”是定义和区别全球不同年代所形成的地层的“锚点”,用来划分全球地质年代界线。“金钉子”的确立为重建地球历史搭建了一个国际标准时间框架,为研究地质历史时期所发生的各种地质、生物演化事件以及预测圈定各种自然矿产资源的时空分布奠定了基础。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小说《诗云》中曾描写过“微型白洞”,让很多人浮想联翩。想象一下,宇宙中有这样的天体,像一座永不枯竭的“喷泉”,不断向外喷射光和物质,任何物体一旦接近它,就会被猛烈“推开”。这就是理论中的白洞。
近日,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组织实施长征十号系列运载火箭第二次系留点火试验,按计划完成了全部预定系留点火试验。所谓“系留试验”就是将试验箭体牢牢固定在试验平台上点火试车,拴住它不要让它飞走。
“这些年,从坐着到站起来,再到能够挣钱养活自己,腰杆挺直了,说话有底气了,整个人都变得更自信了!”憧憬未来,聂鹏有个小心愿——某一天,采用柔性材料的外骨骼机器人,像衣服一样轻巧灵便,患者穿上就能自由行走。
本期“院士讲科普”推出全国科普月特别报道,让我们跟随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打卡天津中药植物园、跟着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华勇走进浙江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感受科技改变生活的真切脚步,感受崇尚创新的浓厚社会氛围。
近日,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马修·波纳研究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成果。他们通过模拟早期地球环境条件,首次成功实现了RNA(即核糖核酸,存在于生物细胞、某些病毒及类病毒中的遗传信息载体)与氨基酸在无酶条件下的化学连接。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这一难题一直困扰着科学界,而该成果为解答生命起源中“蛋白质如何合成”的关键问题提供了全新思路。
不久前,由多个国家科研机构联合组成的项目组正式发布了迄今最大的深空测绘宇宙图谱COSMOS—Web。该图谱基于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JWST)的观测数据,构建了包含近80万个星系的详细信息,时间跨度达到135亿年,覆盖宇宙约138亿年演化史中98%的时间。这些数据刷新了人们对星系形成和演化的认知,为探索早期宇宙提供了新路径。
在阳光照射下,堆积的废弃塑料或可摇身一变成为“氢气工厂”,持续分解塑料并产生氢气。近期,韩国首尔大学研究团队研发出一种从塑料废弃物中持续生产氢气的方法。它通过一种新型的结构反应器,利用纳米复合材料包裹光催化剂,显著提升催化活性和稳定性,从而达到持续降解的目的。
浩瀚的太阳系中,围绕太阳公转的不仅有八大行星,还有千千万万个头不等、形状各异、运行轨道不同的小行星。小行星是太阳系原始星云在长成大行星过程中的中间产物,也被称为太阳系建筑大厦的砖石。在前不久举行的第三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我国科学家提出了中国小行星探测、防御和资源开发利用构想,并向国际伙伴发出了合作倡议。
小行星2016HO3是地球的一颗“准卫星”,稳定运行于地球轨道附近,公转周期与地球公转周期接近。根据前期科学研究,小行星2016HO3很有可能保留着太阳系诞生之初的原始信息,对研究太阳系早期物质组成、形成过程和演化历史具有极高科研价值。此外,该小行星轨道相对稳定,经过前期的轨道设计,探测器只需相对较低的能量即可抵达,为接续开展主带彗星311P探测提供可行方案。
以普通人的名字命名一颗小行星,有可能吗?2008年,上海一中学生因环保农药研究成果广受好评,在浩瀚宇宙中获得了一颗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这让许多人好奇,小行星是如何命名的?
马铃薯的身世比想象中复杂得多,曾是困扰科学界许久的“悬案”。不久前,国际学术期刊《细胞》上的一篇论文揭开了谜底:我们今天吃的马铃薯,并非来自某个单一的古老祖先,而是一场发生在千万年前“跨界联姻”的意外结晶。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高校身处科技创新一线,是推动产业创新的重要力量。如何让更多高校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本报记者赴多地探访调研,探寻各地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破题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