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很多人都听说过“空中加油”:飞机在空中补充燃料,边飞边加油,提高续航能力。现在,天空中有“续航焦虑”的还有无人机。近年来,无人机在高空拍摄、地貌测绘、农业植保、物流配送、应急救援等领域大显身手。那么,无人机能否实现“边飞边充电”呢?
记者10日从自然资源部获悉:自然资源部近日发布《新发现矿种公告》,高纯石英矿正式成为我国新的法定矿种。高纯石英是半导体、光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必不可缺的关键基础材料,新矿种的设立,将对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产生积极影响。
前不久,“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宋画大展”在此启幕。此次展览不仅汇聚了1685件宋代(含五代、辽、金)及敦煌藏经洞、黑水城出土同时期绘画高清打样稿档案,还引入了12件(组)3D打印的石窟龛像及沉浸式数字空间,呈现了一场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的跨时空对话。
“頔”寓意美好、“燊”表示炽盛、“鋆”意为金子……古籍里的这些生僻字,曾因无法输入电脑,给文化传承、学术研究,乃至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不便。数字时代,如何让汉语言文字更完整地活跃在“云”端?
从天空走呢?廖胜凯介绍,利用卫星平台进行自由空间量子密钥分发,可有效克服地面光纤链路限制。研究团队成功突破了低成本小型化诱骗态量子光源技术、复合激光通信的实时密钥提取技术、基于卫星姿控的高精度跟瞄等关键技术,完成星载量子密钥分发载荷、量子微纳卫星平台研制,密钥生成时效性由数天时间完成提高到单轨实时成码。
近期,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卢磊研究员团队领衔的一项最新科研成果,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结构设计思路,在成功让金属材料保持高强度、高塑性的同时,大幅提升其稳定性。这项成果于北京时间4月4日凌晨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发表。
在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太乙真人用莲藕为哪吒、敖丙“重塑肉身”的情节令观众印象深刻。近期,武汉轻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易阳教授团队用藕制作骨骼支架,提高了骨愈合率,“以藕塑骨”走进现实。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如何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如何既能多产出科技成果,又能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提升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记者近期采访了相关科研院所、企业的创新团队。
科技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数据显示,我国拥有26个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连续两年位居世界第一;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475.6万件,成为世界上首个突破400万件的国家。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我国经济活力涌动,展现出强大动能和广阔前景。
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主要分布在数理天文信息、化学材料能源、地球环境和生命医学等科学领域。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了解和掌握科学研究的趋势和特征至关重要。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体现了什么发展趋势,又将如何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玉兰绽放,碧桃盛开,春潮涌动的北京迎来一场全球瞩目的科技盛宴。3月27日至31日,由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和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在京举行。
鲤鱼打挺、弹腿蹦迪、卖萌握手……北京海淀公园的草坪上,一只机械狗正在“撒欢”,引得围观市民阵阵欢笑。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海淀公园正式挂牌“中关村科技主题公园”,以AI未来科技公园的全新面貌向公众开放。
又一个小动物要“上天”了!最新消息传来,中国空间站未来将迎来新生命体——涡虫。科研人员将利用中国空间站“生命生态实验柜”的“小型通用生物培养模块”,研究空间环境对涡虫再生形态发生、生理行为的具体影响,这对研究人类细胞克服老化、延缓衰老等具有重要意义。此前,斑马鱼和果蝇已经在中国空间站参与空间科学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