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鲤鱼打挺、弹腿蹦迪、卖萌握手……北京海淀公园的草坪上,一只机械狗正在“撒欢”,引得围观市民阵阵欢笑。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海淀公园正式挂牌“中关村科技主题公园”,以AI未来科技公园的全新面貌向公众开放。
又一个小动物要“上天”了!最新消息传来,中国空间站未来将迎来新生命体——涡虫。科研人员将利用中国空间站“生命生态实验柜”的“小型通用生物培养模块”,研究空间环境对涡虫再生形态发生、生理行为的具体影响,这对研究人类细胞克服老化、延缓衰老等具有重要意义。此前,斑马鱼和果蝇已经在中国空间站参与空间科学实验。
出生于1991年的蒙延智作为一名年轻的天文科学探索者,在伽玛射线暴瞬时辐射研究领域,始终埋首前行,从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到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秉承天文探索的初心,在星辰大海中逐浪前行。
土壤,是地球母亲脆弱又珍贵的“皮肤”,在土壤生态系统中,不同种类的生物常混居在一起,形成了土壤生物群落。土壤生物的复杂性和多功能性决定了土壤生物学是当前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前沿领域。奔走在土壤生物领域的褚海燕,用行动践行着“脚踏实地,锲而不舍”的精神。
作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青年三晋学者”特聘教授,山西大学的董磊教授长期致力于将激光光谱传感技术应用于工业、环境、电力和医疗等领域。他的团队在光声气体检测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开创性地将激光气体传感技术与无人机自组网技术相结合,开发出一种创新的污染气体监测平台。
在最近的科技新闻中,人工智能依然备受关注:能看会写的AI医生、灵活拧螺丝的机器人、会自己“脑补”物理规律的视频生成模型……这些新鲜事似乎在提醒大家:人工智能正在突破屏幕的束缚,开始在现实世界施展身手。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一系列进展表明,智能驾驶正加快向我们走来。
近年来,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智能产业持续壮大,正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具体体现。最近,记者奔赴工厂一线、养老机构、田间地头,连线会场代表委员,共同探讨“人工智能+”给行业发展带来的变革。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记者连线会内会外,共同讨论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如何用好人工智能技术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黑洞是怎么“长大”的?这是天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国际期刊《自然·天文学》近期发表的一篇论文介绍,研究团队发现了一个处于“狂吃”阶段的超大质量黑洞——它在宇宙大爆炸后约15亿年起就能以极快速度吞噬物质。这个名为LID-568的黑洞吞噬物质的速度超过“爱丁顿极限”40倍。它的发现为理解早期宇宙中超大质量黑洞的形成和快速成长提供了宝贵线索。
一头是科技成果、一头是产业需求,促进成果转化落地,离不开健全高效的平台和渠道。近年来,瞄准产学研对接痛点堵点,各地通过搭建交流平台、培育服务人才等方式,助力科技成果加速走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