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6600万年前,一个天体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这个庞然大物究竟来自何处一直是未解之谜。在一项最新研究中,德国科隆大学科学家通过分析位于墨西哥希克苏鲁伯撞击点的地球化学证据,揭示了该天体的真面目:一颗来自木星轨道之外(外太阳系)的小行星。相关论文发表于新一期《科学》杂志。
韩国科学家在二硒化钯等固体材料内发现了一些“暗”电子,此前科学家借助光谱学分析材料特性时,没有检测到这些“漏网之鱼”。这些“暗”电子的发现或有助更好地理解高温超导体的行为,解开材料科学领域的其他谜团。相关论文发表于新一期《自然·物理学》杂志。
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和新加坡国立大学机械生物学研究所联合发现一种唤醒休眠神经干细胞的新方法,为自闭症、学习障碍和脑瘫等神经发育障碍提供了潜在的新疗法。发表在《科学进展》上的这项研究表明,名为星形胶质细胞的神经细胞对于唤醒大脑中休眠的神经干细胞至关重要。
近日,意大利科学家透露他们发现了第一个“月球洞穴”,推动月球科研和人类探月计划都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这个熔岩管洞穴可能被选为月球基地,它可为人类提供庇护所,躲避恶劣的月球表面气候,还能支持人类对月球的长期探索。
据最新一期《自然·微生物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领导的国际团队确定了一种使香蕉患上枯萎病的真菌分子机制,为开发对抗相关病原体的新方法打开了大门,或可大大减少香蕉枯萎病的传播。
通常认为,电子游戏会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游戏障碍列为一种健康问题。但关于电子游戏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大多数现有科学证据并没有在二者之间建立起强有力的关联。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伟和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陈萍团队合作,首次揭示了组蛋白变体macroH2A通过S139关键位点调控分子伴侣FACT核小体维持功能的分子机制,并确定这一机制在基因转录激活及巨噬细胞功能活化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相关论文近期发表于《分子细胞》。
构建更加通用的人工智能,让模型具有更加广泛和通用的认知能力,是当前人工智能领域发展的重要目标。目前流行的大模型路径是基于尺度定律去构建更大、更深和更宽的神经网络,但这一路径面临着计算资源及能源消耗难以为继、可解释性不足等问题。
近日,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天基综合信息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提示学习方法BayesPrompt,该方法通过探索以去偏方式近似下游任务的完整训练域,为预训练语言模型提供去歧义指导。相关论文被机器学习领域顶级学术会议ICLR 2024接收。
近日,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天基综合信息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的一项研究成果,聚焦元学习的学习机制与任务采样,有助于模型泛化与迁移性能的提升,被被人工智能领域顶级国际会议IJCAI接收。
而远震快波方向平行于海沟走向,推断存在板下地幔流或俯冲板片内存在平行海沟方向的裂隙;远震S SKS分裂结果表现有较大的延迟时间,或是俯冲板片与 410 km不连续面的交互作用的结果,或与Taranaki-Ruapehu构造线附近的岩石圈拆沉有关。
Clarke分析了祭坛石样本中锆石、磷灰石和金红石等矿物单晶。这些矿物含有铀,铀会非常缓慢地衰变为铅,因此可以根据铀与铅的比例来确定矿物晶体的年代。例如,祭坛石样本中的锆石有5亿到30亿年的历史。
肌肉本身可通过肌肉与大脑之间的一条信号通路来调节人们对运动的兴趣,这是导致人们在运动时会产生更强烈锻炼冲动的原因之一。研究表明,这一信号通路在小鼠和人类调节体力活动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凸显了这条通路在治疗肥胖和代谢性疾病中具有潜在治疗作用。
瑞典隆德大学科学家开展的一项新研究证实,尽管大黄蜂的大脑很小,但它们的导航能力却可与人类相媲美。研究结果有助开发自主导航机器人,在GPS不起作用情况下“大显身手”。相关论文发表于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史全团队与研究员吴忠帅团队合作,在前期柔性相变薄膜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化学交联合成方法,并利用湿法纺丝技术,开发出了一种具有固-固相变特性的本征柔性相变纤维。相关成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