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
rmzk001@163.com近日,在可可西里无人区深处的卓乃湖,一只“机器藏羚羊”成功“潜入”藏羚羊群,与羊群一起移动迁徙。“机器藏羚羊”能够突破人类观测野生动物的常规距离限制,更全面观察藏羚羊。此外,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还有望通过“机器藏羚羊”实现对藏羚羊的羊粪、胎盘采样,为藏羚羊行为研究提供更精准、可靠的数据。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广东深圳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近年来,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持续增加;2024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1.56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2.3%,连续3年每年跨越一个千亿元台阶。
“第一次在深潜器的监视器里看到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时,所有人都被震撼了。那里就像一个被时间封存的‘宝盒’,保存得非常完整。”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馆长辛礼学说,这场始于2022年的考古发现,标志着我国水下考古从浅海迈向深海的历史性突破。

两台设备,跨越70年,见证中国能源装备从追赶到领先的非凡跨越。两台设备,都出自由“一五”期间6项重点建设项目发展而来的哈尔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日前,记者走进这家“一五”老厂,实地体验老企业的新变化。
5年来,北斗系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应用场景快速拓展,已从遥不可及的“天边”系统,发展为深入日常的“身边”服务。在农林牧渔、自动驾驶、电力巡检、智慧港口等诸多领域,北斗系统不断延伸应用触角,便利百姓生产生活。从寻找距离最近的共享单车,到规划通勤巴士的最佳线路;从信号灯倒计时读秒提示,到发送卫星短信,都离不开这一重要的新型基础设施支撑。
7月26日至28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在上海举办。“智能时代 同球共济”的主题贯穿始终,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带来一场思想与创新碰撞的盛宴。此次大会聚焦AI技术产品首发首展、赋能千行百业与走进千家万户以及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等关键话题,全面展现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进展与未来走向。
机器人拿起咖啡杯、穿针引线,甚至弹奏钢琴,都属于具身操作,背后有一套软硬件系统支撑。作为具身智能的关键技术之一,具身大脑的目标是让机器人“心灵手巧”,从而与外界实现互动。如今,这项赋予机器人“灵动感”的技术,正进入关键突破与激烈竞逐阶段。
棉花不仅是纺织的重要原料,还能用于生产昂贵的虾青素。前不久,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所联合西部农业研究中心,借助植物合成生物学等技术,打通了虾青素合成途径,创制出生产虾青素的工程棉花。
AI(人工智能)智创服务平台助力无障碍沟通,为义乌中外客商创造更多“打开方式”;人工智能旅行助手塑造文旅新业态,给外国游客畅游中国带来定制化体验;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康复辅具,让外国行动障碍人士重塑生活信心……从万物互联到万物智联,从产品消费到体验消费,越来越多人工智能应用嵌入日常场景,让美好生活加速“智”变。
近日,我国科学家历时2年多培育的克隆牦牛在西藏(当雄)金丝野牦牛繁育研究基地诞生。牛犊体重16.75公斤、全身通黑,身体状况良好。这是世界上第一头融合全基因组选择和体细胞克隆技术的牦牛。
7月15日5时34分,长征七号遥十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托举天舟九号货运飞船点火升空,随后将飞船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成功。8时52分,飞船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后向端口。天舟九号货运飞船是我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组批生产的第四艘货运飞船,承担着为神舟二十号和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运送物资的任务。此次太空“快递”有何新看点?

近年来,随着技术迭代发展,多国在相关领域开展实验探索,特别是在语言脑机接口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从中风瘫痪患者“脑波转语音”的实时沟通,到脑控机械臂书写汉字,再到帮助渐冻症患者提高生活质量……这一新型技术正在为语言障碍群体架起沟通世界的桥梁,也将为治疗神经系统等方面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案。
在地球上,真菌几乎无处不在。一方面,泡菜、啤酒、奶酪、巧克力等食物的生产都离不开真菌,青霉素、头孢菌素、环孢素等药品的生产也依赖于真菌。另一方面,造成食物腐烂的“罪魁祸首”也是真菌。有些真菌还是致病病原体,具有高致癌性的黄曲霉毒素就是真菌毒素的一种。
近日,一个来自太阳系外的星际天体正在高速穿越太阳系,引起全球天文学家和爱好者的高度关注。这是人类发现的第三颗“星际访客”,由“小行星撞击地球最后警报系统”(ATLAS)智利观测站发现,因此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其正式命名为3I ATLAS。这一发现,将为我们进一步探索星际天体的奥秘带来新的契机。
科技创新对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驱动作用。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近年来,我国积极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发展海洋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近日,本报记者走进海洋产业生产一线,感受“蓝色引擎”的澎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