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青藏高原新增铜资源量2000余万吨,锂矿和铀矿找矿均取得重大突破……大宗矿产是制造业的“粮食”。1月以来“三矿连发”,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为制造强国奠定资源基础。
2024年,深中通道、川青铁路镇江关至黄胜关段、北京地铁3号线等一大批重大工程建成运营。今年,它们迎来春运“首秀”。科技手段助力,监测流量防拥堵;上线保暖神器,加强巡检保安全;做好接驳工作,“无感换乘”优体验……面对春运大考,工作人员多措并举、协作配合,为群众安全高效出行保驾护航。
202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当前,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75%以上,中小企业是推动创新的重要力量。浙江杭州一家中小企业,另辟蹊径持续创新,闯入一条新赛道。
真核生物的多细胞化是生命向复杂化和大型化演化的必备条件,被认为是生命演化史上的重大关键创新事件之一。最古老的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是如何被发现的?它的发现有何重要意义?科学家为我们一一解答。
蕴含未来交通无限可能的飞行汽车,正逐步从梦想变为现实。或许10年后,飞行汽车就可将原本1—2个小时的通勤时间缩短至10—20分钟,城市中的人们将不再为拥堵而烦恼。再过若干年,“城市飞越(City fly)”将取代现在的“城市漫步(City walk)”,人们只需输入目的地,高度智能化的飞行汽车就能穿过高楼林立的城市,将乘客快速送达目的地。飞行汽车,不仅是科技的进步,更是对人类未来生活的重新构想。
倘若回到3亿多年前,你将见证地球生命演化史上的重要一幕:鱼类祖先“挣脱”水的怀抱,实现从海洋到陆地的飞跃。今天的我们虽不能回到过去,却能将过去“带回”现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团队近日在《科学·机器人》杂志上发表一项重要研究,通过开发仿古生物机器人来检验关于生命演化的种种假设,这项技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探究远古生物的新大门。
1月15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4年知识产权工作进展。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胡文辉介绍,2024年,我国共授权发明专利104.5万件,同比增长13.5%;全年注册商标478.1万件,同比增长9.1%;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登记发证1.1万件。
2021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委批复同意在甘肃启动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设立庆阳数据中心集群,打造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在“东数西算”工程推动下,庆阳深入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字资源纷纷涌入。
吉林进一步发掘“冷”资源,释放“热”动能。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全省雪道总面积、雪道总长度、雪道数量、架空索道数量分别同比增长5.7%、3.5%、2.8%、9.4%;发放价值3000万元的冰雪消费券,多渠道、多形式“引客入吉”;通过航线补贴政策,重点提高北京、上海、广州等重要冰雪客源城市航班量。此外,还推出吉林纳美山谷滑雪场、辽源天陆山冰雪体育综合体项目等一大批新产品、新项目。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近年来,科技界不断健全人才分类分层评价机制,让科技人才在专属“赛道”尽展才华,有效激发了他们的创新创造活力。
1月3日,教育部集成电路高纯化学品制备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扩大会议在北京化工大学朝阳校区会议中心召开。本次会议以“高端化学品制造的化工基础、机遇与挑战”为议题,由教育部集成电路高纯化学品制备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办,北京化工大学李群生教授团队筹办。
走进比亚迪长沙星沙园区物流仓库,两台身高172厘米的优必选工业版人形机器人Walker S1正在交替进行模拟搬运作业。“从最初一台人形机器人跑通所有搬运场景,到实现与无人物流车协同作业,再到两台机器人协作搬运,自2024年10月下旬进厂实训以来,搬运效率提升了一倍。”优必选科技副总裁、研究院院长焦继超说。
中国科协启动“科创中国”服务行动,瑞安作为省级试点县,2021年与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开展属地服务。学会改革机制、地方支持运营、平台汇聚资源,关系顺了,模式通了,专家下沉一线更加顺畅。如今,协同创新中心成了当地企业的“心头好”。这里有20多位全职、专职专家,更与2000多名工程师深度连接。凝练需求、搭建平台、对接市场,有呼必有应。
新的一年,新的征程。从人工智能到量子计算,从基因编辑到深空探索,宇宙奥秘、前沿科技的探索突破令人心动,技术变革和应用的深度广度不断拓展。新起点,新高度,迈向科技强国的步伐如此坚实、如此有力。
特高压,被称为“电力高速公路”。途经西藏、四川、重庆、湖北4个省份,全长1901公里的金上至湖北特高压,是世界海拔最高的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建成后,它将汇集金沙江上游的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瞬息之间把电力送至数千里之外的湖北,每年可向华中地区送电约400亿千瓦时。
这些“装配工”代号为“大圣”,由两家企业联合研制。“论‘身体素质’,它们与人无异,具备拟人的形态、移动能力和操作能力。”项目相关负责人袁海辉介绍,该机器人运动速度可达每小时6公里,最大负载30公斤,全身上下有38个自由度(即机器人可活动的轴数),灵活性强,能够轻松执行工业、服务及特种应用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