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汲取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借鉴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世界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具有重要意义。
推动学校、社会和家庭协同育人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充分利用科技馆、博物馆、科普教育基地、高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企事业单位等校外科学教育资源,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等形式,广泛开展实践活动。鼓励社会面向青少年开发开放优质科学教育活动和资源。
农村绿色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涉及农村产业发展、人民生活、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有效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要从构建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市场机制、监督机制、考核机制和协同机制发力,更好实现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年轻人是制造业的根基和未来,破解制造业“引不来”“留不住”年轻人的困境,企业不仅要重视员工福利的供给,更要满足员工精神世界需求;通过引入“家文化”与合伙人理念,强化与员工的情感纽带。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辉煌历程中,科技事业在党和人民事业中始终具有十分重要地位、发挥了十分重要作用。一代代科学家在党的领导下,践行科学救国、科学报国、科教兴国、科技强国理念,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处于内涵式发展的关键阶段,要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而有质量的基础教育的需求,必须加强政府、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协同,在政策供给、办学育人、校园环境和服务保障等方面同向发力,构建起“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教育格局,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
“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小农户仍然会占我国农业经营主体的绝大多数,仍然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未来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难点是如何实现小农户生产经营现代化,破解小农户农业生产现代化困局。
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事关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根本改变的关键时期。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等15个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县城民用建筑高度、发展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公共环境等10个方面对县城绿色低碳建设提出意见。
我们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大力提升创新型人力资本水平,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国家源源不断注入新动能。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要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让各类人才在乡村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
关于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问题,今天我想主要讲几个方面:一是新时代的智慧城市建设会出现哪些新特点;二是诊断一下智慧城市建设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三是就未来智慧城市建设的主题和策略提出一些见解。目的很简单,希望为智慧城市在新一轮发展的大方向和大趋势上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