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要“提高公民环保素养”“引导公民自觉履行环境保护责任,逐步转变落后的生活风俗习惯,积极开展垃圾分类,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倡导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绿色生活方式再一次被强调。
由于疫情的影响面广,涉及全国各个地区和各个行业,这个暂时的难关,仍然需要谨慎应对,尤其是短期应对措施必须运用得当,应着眼于长远,在渡过眼前困难的同时,避免产生对经济的长期负面影响,抓住机遇,厚植长期的经济发展潜力。
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加强不同社会群体的沟通交流,凝聚社会共识,提高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以科技支撑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战略安排。其标志性的指标就是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
文件提出,集中力量完成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两大重点任务,持续抓好农业稳产保供和农民增收,确保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确保农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为加快补上全面小康“三农”短板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当前已初步呈现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在这场严峻的斗争中,高校面对青年学生一时难以到校上课的实际,要用心用情办好网上思政课,引导青年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推动乡村振兴,必须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我们要以改革创新的思路,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在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调动农民自身投入积极性的基础上,协同用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资金“活水”。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指出了五个“要”,从迎接大考、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层面上提出了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的新要求,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遵循。
国家治理体系是由多个系统构成的,涉及国家、社会、个人等各个层面,其中,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和微观基础,在疫情防控中是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重要载体。面对疫情这场大考,如何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我们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