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近日,讲述昔日京城戏班故事的沉浸式音乐剧《金风玉露》在北京湖广会馆的百年戏楼里唱响。这部剧由北京京剧院编剧、导演,85后李卓群编剧、执导,“这是我从业12年来第一次跨界,用音乐剧讲戏曲的故事”。
时光飞逝,文艺留痕。即将过去的2024年,有太多文艺作品一路相随,带给我们欣喜、感动与满足,充实和丰盈着我们的精神世界。本版以回味年度精品佳作的方式,勾勒2024文艺记忆,再现文化创造与艺术创新的澎湃活力,镌刻文艺与时代生活的同频共振。让我们澡雪精神,蓄满力量,向着新一年,启程。
在缤纷且纷扰的美术世界中,曹明凤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但在版画界,她却是一位行事低调而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她的版画,特别是她的绝版套色版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受到了国内外许多业内大咖的高度关注和评价。
近日,中国国家话剧院推出了文献话剧《抗战中的文艺》。该剧以波澜壮阔的笔触,真情再现1931年至1945年抗战时期文艺先辈们的求索、挣扎与奋斗,寻找中国文艺出路的历程。其创作不仅是对那段艰苦卓绝岁月的致敬,更是对伟大祖国和抗战英烈的深情献礼。
10月31日上午,我国老一辈著名表演艺术家刘龙同志艺术人生的部分资料和文献捐赠仪式在云南文学艺术馆电影展厅举行。此次捐赠涉及刘龙同志部分荣誉证件、手稿著作、书信著作、图片影像和文化、生活用品等实物,包括荣誉证书14份、文化生活物品24件(套)、雕塑1件及相关资料54份。
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在全旗设立14个体验基地,都在最基层的牧民家里。每年,新老队员都要到体验基地和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28岁的青年舞蹈演员苏木巴雅尔就是在牧民家学会了打草,又把自己的真实体验融入舞蹈动作中,他的“打草舞”铿锵有力,每个细微动作都透露着牧民对这片草原的热爱。
从考古发掘和文明探源深入阐释“何以中国”,到优秀文艺作品跨越山海诠释“国潮”魅力,再到文化数字化战略打开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的璀璨图景……今日之中国,中华文化一池春水活力激荡,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持续迸发。
《放歌新时代》从夜幕下天安门广场的流光溢彩和悦动音符开篇,大气磅礴、振奋人心,将观众带入一幅幅美好生动的文艺画卷。新时代文艺的精品力作贯通专题片叙事始终,内容涵盖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电影、电视、杂技、美术、书法、摄影等众多艺术门类。
从近期热播热议的抗美援朝题材影视作品来看,对这一题材的深度挖掘和文艺书写还会持续下去,因为这里有我们民族深层记忆中永不磨灭的烙印和凝聚而成的精神力量。以电视剧《上甘岭》热播为例,剖析其探索、创新与收获,对于推出更多精品影视作品具有启示意义。
为郑忠写画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原因很简单,郑忠是一位具有多重身份、多层性情的人,这也让他的艺术作品具有丰富的精神层次、多变的艺术气象、迥异的风格呈现、灵动的技巧运用。从创作到创造,郑忠的艺术道路一直在特立独行的标签式探索中越走越高、越走越远,为时代的艺术和艺术的时代,浓墨重彩地写下“郑忠标签”。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从20世纪初梅兰芳、韩世昌等名家大家将传统戏曲艺术传播到海外,到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再到如今优秀剧目频频登上国际舞台并获得肯定,昆曲的国际认知度和影响力不断上升。
无论是长视频还是微短剧,其创作一方面要尊重互联网传播规律,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审美内容的艺术创新。唯有如此,互联网时代的影视作品才可能化“流量”为“留量”,从“爆红”到“长红”,推动中国影视创作繁荣发展。
近日,义乌市佛堂镇第二届美术作品展成功举办。展览以“大美佛堂”为主题,通过艺术家们的画笔描绘心境展现独特风景线,将佛堂的历史韵味与现代气息完美融合。已有近百年历史的佛堂古镇“十月十”民俗文化节展现了其深厚文化底蕴和繁华商贸的盛世万象。
在颁奖典礼上播放的视频里,墙上映照出的马骏影子从轮椅上站了起来,大步往前走去。“拍出了我的内心世界。”马骏说,“这世间真善美的种子长成的粮食,让坐在轮椅上的孩子慢慢长大……这个孩子,愿意用一生时间去播种真善美,还有爱。”
10月17日至27日,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如约而至。11天时间,24部中外特邀剧目在11座风格各异的剧院演出86场,著名导演的力作与青年新秀的佳作相映成辉,勾勒出一幅群星闪烁的当代中外戏剧交流图景。
今年10月,展览“对话透纳:崇高的回响”在上海浦东美术馆开幕。展览展出的近80幅透纳油画和水彩画作品均来自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通过8个单元全面展示了画家艺术生涯中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及风格变化,展览将持续至明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