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黄河入海口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众多珍稀鸟类的中转站、越冬地和繁殖地。为进一步提升湿地修复和保护水平,当地实施生态补水、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等措施,努力为大江大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治理探索更多路径。
近日,湖北省宜昌市林业和园林局公布“2023年青头潜鸭越冬同步调查”宜昌区域的监测情况,共观测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青头潜鸭50只,其中枝江金湖湿地公园15只、当阳季家湖湿地35只。
2019年以来,福建启动实施“三个百千”绿化美化行动、千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和重点区域林相改善行动,大力推进武夷山森林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储备林、珍贵用材树种培育等工程项目建设,着力提高林地生产力,优化调整树种结构,丰富森林结构层次,提升森林资源质量,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固碳能力。
日前,笔者从云南省人大常委会新闻发布会获悉,《云南省古茶树保护条例》3月1日起实施,对古茶树种质资源、生长管理、环境保护、移植、利用、死亡等全周期科学保护作出规定。
近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东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首批重点区域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实现登簿,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建设提供了产权支撑,有利于厘清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监管者及其责任。
建立自然生态系统质量评价体系和方法,建成“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实现自然保护地监测全覆盖……近年来,浙江省在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和管理方面,坚持绿色发展、系统治理,运用数字化手段等先进技术,推进自然保护地全过程监管,取得显著成效。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近日发布《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5年)》,计划用3年时间,在全国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并以试点示范引领带动各地提高森林质量、调整林分结构、创新管理机制,促进科学绿化提质量、上水平、见实效。
近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等首批重点区域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实现登簿。通过给自然资源“上户口”,清晰界定登记单元内各类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主体,助力重要生态空间的分类施策、生态保护和有效监管。
记者从公安部获悉: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有力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公安部组织长江流域11省(市)和长江航运公安机关深入开展打击长江非法采砂犯罪专项行动,向涉砂犯罪活动持续发起凌厉攻势。
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离不开有力的科技支撑。自2018年国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组建以来,5000余名专家驻点长江干流沿线和重要节点58个城市,各地各部门联合攻关,一起通过科技力量护航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
加快能源绿色转型、发展绿色产业、创建低碳零碳示范园区、新增小微湿地和口袋公园等“家门口的绿意”……梳理地方两会给出的“目标清单”不难发现,“绿色”是高频提及的关键词,“绿色发展”成为各地政策共同的发力方向。
湖北省罗田县积极创建“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保护绿水青山。该县“两山”理论实践创新试点示范村骆驼坳镇燕窝湾村在昔日的荒山荒地上建设了梅岭、茶梅小镇、工匠学校、农副产品电商直播基地等,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吸引不少游客来此游玩打卡,增加了村集体和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