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冬日的甘南草原,寒风凛冽,草木枯黄,大地还原了季节应有的本色。在蜿蜒曲折的黄河岸边,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河曲马场德吉村牧民贡去乎东知面对笔者的镜头,露出憨憨的笑容,诉说着玛曲乃至整个甘南草原的生态蝶变之路。
近日,北京城市副中心举行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打造国家级绿色交易所启动仪式。未来,北京绿色交易所将全力推进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中心建设,同时探索创新开发多种绿色金融产品,服务绿色低碳发展。
据昆明市滇池管理局消息,环滇池湿地植被覆盖率已从2007年的13.1%提升到现在的约81%,植物物种从232种增加至303种,鸟类从89种增加至175种,现有鱼类26种。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日前公布《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实施意见》,从规划管控、产权激励、土地指标流转使用、生态资源权益交易、资源利用、财税支持、金融扶持7个方面共出台21条政策,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
近年来,河北省秦皇岛市持续推进美丽海湾建设。2021年底出台的《秦皇岛市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方案》将全市海域划分为秦皇岛北部湾、秦皇岛港湾、秦皇岛湾、滦河口4个海湾(湾区)单元,开展“一湾一策”差异化治理,规划实施工业污染源治理、入海河流污染治理、海洋环境保障等“十大整治工程”,推动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互促共赢。
近日,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中国式现代化河北绿色智能低碳建筑场景行动方案》,提出提升建筑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等工作的多年度任务目标,全面实现建筑绿色智能低碳发展场景。
记者从吉林省林草工作会议上获悉:过去五年,吉林省累计完成林草生态修复1069.7万亩,森林覆盖率由44.3%提高到45.2%,森林蓄积量由10.27亿立方米提高到10.86亿立方米。
为保护好珍贵的高寒湿地和青藏高原独特的生态景观,青海构建湿地分级保护管理体系,严格湿地资源监管体系,推进湿地保护修复体系,完善湿地监测评价体系,持续推进湿地保护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近年来,沭阳县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同时,当地着力发展生态旅游,充分挖掘“花乡沭阳”特色资源,结合原生态自然景观和新农村建设,打造花香树绿、乡村田园等景观,建设沭阳生态旅游示范区,发展“美丽经济”,助力增收致富。
2023年贵州省林业工作会议日前召开,贵州2022年完成营造林275万亩,石漠化综合治理725平方公里,草原生态修复34.5万亩,国储林面积185万亩、国储林项目融资放款162亿元,林下经济经营面积2960万亩,林业产业总产值突破4000亿元。
近日,《广东省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发布,明确提出推进南岭国家公园建设,争取设立丹霞山国家公园,同时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推进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
重庆市梁平区,地处都梁山脚下,窝子溪如一条玉带穿城而过。虽时值冬季,窝子溪滨河公园依旧绿树环绕,郁郁葱葱。“看到绿色,看到水,我的心情就会舒畅。”附近居民毛国军笑道,他几乎每天早晚都会来公园散步,活动筋骨。
山西省生态环境厅近日发布《黄河流域(山西)水生态环境建设规划(2022—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25年,汾河流域优良水体比例达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