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近日,一只白鹈鹕出现在河北曹妃甸湿地和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几天后一只卷羽鹈鹕的幼鸟也飞抵此地。河北省林草局随即组织专家赴保护区,通过监测发现,两只鸟在保护区内同行、同食、同住,身体状态良好。
陕西省西安市通过实施秦岭红豆杉保护发展项目,先后在周至、鄠邑、长安、蓝田4个沿山区县开展红豆杉造林工作。2020年以来共栽植红豆杉苗木202.5公顷、12.78万余株。全市还通过义务植树、疏林地改造等社会化造林,栽植红豆杉3万余株。
政策性森林保险是中央支持“三农”、发展林业的重要举措,对于保障林业生产经营者的经济利益、助力乡村振兴、提高林业生产经营者抗风险能力、调动社会各界造林育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西藏自治区野生生物资源丰富,是保障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因库。”西藏自治区高原生物研究所植物组织培养研究室主任尼珍代表介绍,近年来,西藏自治区重点开展湿地保护修复等工程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
“加快基础材料绿色转型,对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材集团总工程师彭寿代表说,要进一步强化基础材料产业与碳达峰碳中和统筹布局,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基础材料从高碳向低碳、从制造到智造的根本性转变。
环境就是民生,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十四届全国政协新设置“环境资源界”这一界别,是全国政协界别30年来的一次重大调整。今年全国两会上,“绿色发展”成为代表委员的热议话题。
随着生态保护力度持续加大,曾销声匿迹多年的华北豹,近年来频现陇东子午岭地区。在甘肃省庆阳市等地,陇东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周天林和团队近年来反复踏访甘肃子午岭省级自然保护区,不仅多次“捕捉”到华北豹的矫健身姿,也记录下当地生物多样性持续丰富的喜人变化。
当前,我国正在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但也存在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协调统一;分行业制定的国家标准重床叠屋、相互冲突;不同行业之间的法律不相协调,甚至存在冲突等问题。
森林是陆地最大的生态系统。全球森林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31%,占陆地生态系统总生物量的80%,是陆地最大的碳库,在全球碳平衡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我国森林的碳汇能力还不够高。
根据《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等“两区两带”涵盖了整个三北工程区。
日前,由中国林科院、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中国代表处、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联合编写的《智慧自然保护地白皮书》发布,对我国建设智慧自然保护地进行全面、系统分析,提出我国智慧自然保护地建设方案架构、建设路径、发展蓝图等。
3月3日,京津冀晋“世界野生动植物日”联合宣传暨天津滨海观鸟文化节活动在天津举办,活动主题为“京津冀晋野生动植物保护伙伴关系”,旨在密切4省市野生动植物保护伙伴关系,探索建立京津冀晋野生动植物大保护平台,推动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