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今年3月12日是我国第四十六个植树节,在这生机盎然的春日,本版推出特别报道,聚焦一位普通市民、一位林业乡土专家和一位古树守护者,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展现他们积极参与造林绿化、建设美丽中国的生动场景。
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3月3日是第十一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今年我国的主题是“构建野生动植物智慧保护体系”。随着野生动植物智慧保护体系的不断建设和完善,我国珍稀濒危物种数量实现稳中有升。
近日,中国气象局印发《能源气象服务行动计划(2024—2027年)》。《计划》明确,到2027年,基本建成适应需求、技术先进、机制完善的能源气象服务体系,能源气象服务能力和效益显著提升,为能源生产、供给、消费和安全提供全链条高质量气象服务。
近年来,气象部门利用气象科技手段护美绿水青山,同时推进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努力将优质生态气候资源转化为特色发展优势,助力各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取得显著成效。
2023年,全国公安机关共破获各类涉江刑事案件65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1万余人,打掉团伙815个,整治重点水域5100余处,有力维护了长江水域经济安全、公共安全、生态安全。
近年来,河南省南召县城郊乡立足资源优势,以绿为底,与花相伴,围绕“生态受保护、林业增效益、群众得实惠”目标,培育发展特色产业,探索适合本地的发展路径,为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截至2023年底,全国经司法行政机关登记的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287家,鉴定人5098名,其中不预先收费的机构达141家,环境损害司法鉴定规范化、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
国务院日前批复《长江经济带—长江流域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规划》范围包括长江经济带和长江流域的陆域国土、内水,以及有关领海,对长江经济带和长江流域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等各类活动进行总体引导和管控,为其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
在“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靖安县,盎然绿色持续蔓延。靖安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县森林覆盖率已超84%,人均林地面积超过12亩。好风景好生态带来好生活。
近年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八开镇摆列村依托丰富的竹林资源,抓住“以竹代塑”契机,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特色竹编产业。通过采取“乡土人才+非遗工艺竹编”技能培训,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探索出了一条生态美、效益高、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乡村振兴之路。
日前,广东自然教育径新增40条。截至目前,广东已建成自然教育径141条,覆盖全省18个地市,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地区,总长度达254.2公里,开设特色课程309门,其中104条免费向公众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