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成功地重构了一只生活在5.2万年前的猛犸象的基因组和三维染色体结构,这是首次利用古代DNA样本开展此类研究。研究揭示了猛犸象基因组在细胞内的组织方式,以及特定基因在其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相关研究7月11日发表于《细胞》。
科学家分析发现,2007年至2021年间,从北冰洋流向南方的厚海冰数量增加,缩短了西北航道一些地区的无冰航运季节。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意味着西北航道不太可能成为传统航路的可行替代,尽管此前人们曾希望它或会因为全球暖化而变得可行。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通讯—地球与环境》。
克孜勒库姆沙漠是中亚的主要沙漠之一,突厥语中意为“红色的沙子”,面积达3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十一大沙漠。它位于锡尔河和阿姆河之间,靠近咸海南部,主体处于乌兹别克斯坦境内,与土库曼斯坦的卡拉库姆沙漠和哈萨克斯坦的莫因库姆沙漠相邻。
近日,我国学者首次系统研究了猪等位基因特异性表达(ASE)的时空特异性,揭示了在不同发育时期、不同组织中的亲本决定型和等位基因型决定型两种ASE类型。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
近日,哈尔滨工业大学王振波教授团队在低温双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开发出可在-60℃工作的双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有望为新一代储能系统的双离子电池技术的发展与在极端场景应用提供新思路。相关成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
离子分离在能源、化工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采用基于单价离子选择性膜的电渗析技术可从水体中回收有价值的矿产资源,将极大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然而,现有模型并不能为单价选择性膜结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极大地限制兼具高离子通量和渗透选择性的单价离子进行选择性膜开发。
基于此,徐如人于2018年首次提出“凝聚态化学”概念,呼吁化学界同仁共同重视对凝聚态化学的研究与学科建设。之后,徐如人、王夔和于吉红三位院士作为客座编辑,在《化学进展》先后出版了三期凝聚态化学专辑。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生曾建强在研究员王新明和张艳利的指导下,提出的考虑种内变异优化代表性生物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因子的原位测量方法。相关成果发表于《地球物理研究通讯》。
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徐洛浩团队重构了软骨鱼类及有颌脊椎动物的染色体演化历史,获取了首个软骨鱼类高质量Y染色体序列,发现鲨鱼的XY性染色体起源于其共同祖先,距今1.8亿年前。7月11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细胞基因组学》上。
太空行走渴了怎么办?喝“尿”就能解决。近日一项发表于《空间技术前沿》的研究报道了一种水过滤和回收系统。该系统可以回收利用尿液中的废水,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即将到来的载人登月任务做准备。
基础科学终身成就奖设立于2023年,旨在表彰在数学、理论物理及理论计算机和信息科学三大基础科学领域发挥根本性推动作用、做出杰出贡献且具有独创精神的科学家,他们的工作在过去三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内深刻地影响了学科发展。该奖项面向全球科学家,不限国籍、性别、种族和年龄。
中国西南部是鱼类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两年前,几名鱼类爱好者在野外游玩时发现了一种长相奇特的鱼类,它像圆盘一样吸附在石头上,身体呈深绿色,有着斑马一样的黑色条纹,有一个形象的俗名——“绿斑马”。
东北林业大学王传宽教授团队在土壤有机碳方面取得新进展。团队首次构建了土壤矿物结合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储量和周转的全球图谱,并研发了包含两种功能组分的土壤碳循环新模型,为提升土壤有机碳储量,助力“碳中和”提供重要科学依据。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
3D人体姿态估计是机器视觉理解人体动作的关键技术,在虚拟现实、运动分析、人机交互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目前,机器视觉领域往往利用人工神经网络进行自监督学习,从多视角的二维(2D)图像中预测3D人体姿态。
研究团队通过从离子传导特性、热传导性能和机械稳定性三个角度对OMMs类材料进行分析,致力于寻找适用于复合固态电解质的性能优化策略,并提出了不同OMMs所面临的挑战及潜在解决方案。